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品论 查看内容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2016-1-10 17:21|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3215| 评论: 0|原作者: 姜维夫人

摘要: 一 好为《梁父吟》据记载,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隆中,非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大地的歌谣,内容讲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的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 ...


十一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军事评价是:“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非那么肯定。而认为他“理民之才,优于将略”。一般来说,持此评议的多是从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而下的定论。依我之见,未免犯了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了。
首先来说说北伐问题。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蜀汉所占地域比魏小了七八倍,地域小,人口自然也少。而且诸葛亮每次出兵人数都少于曹魏。在冷兵器时代中,虽然也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但毕竟只是少数。小国寡民通常都不是万乘大国的敌手。 当年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当年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不得人心。虽有范增而不能用之。而刘邦不仅有张良萧何,还有韩信。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除了因为他的封建改革比较彻底外,还在于山东六国内部不团结,呈现出分崩离析的局面。而诸葛亮虽被誉为“萧曹之亚匹”,但是他身边却没有像韩信这样的大将来辅助他。而曹魏国内政治虽然比蜀汉混乱,但却并非分崩离析。而且曹睿非常重用司马懿这位一代人杰。因此诸葛亮不能彻底打败曹魏并不能说明他的军事才能的高下。
其次,诸葛亮北伐除第一次街亭战败损失少量士兵外,其余的四次均非败退。综观诸葛亮的战绩,他在第三第四次用兵中都得到了胜利;他夺得了武都阴平二郡,夺得了那里的人口。这两郡地处蜀汉西北边陲,进可攻取陇右,退可保守汉中,对于蜀汉北部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诸葛亮还在两次退兵中杀了曹魏第一代名将张合和第二代名将王双。而且诸葛亮以十万之众对抗司马二十万大军,却能屡次主动攻击曹魏把主战场推向魏国境内。打得司马只能防守,不能反击,连魏朝的人也说司马畏蜀如虎。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很多人已经取得了共识:即诸葛亮北伐是想占领关中。由于关中地区是曹操最后一个平定下来的地区,加之这里本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曹魏在这里的统治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诸葛亮攻取关中比攻取其他地方要容易多了。而且凉州民风强悍,多出良将。所出产的战马也是全国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凉州地域广大,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夺取凉州,可以使蜀汉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增。并且只要诸葛亮占领陇右,就可以切断魏军右臂,巩固汉中至陇右一线,然后占领长安。使蜀汉无后顾之忧,最后统一全国。
其次,诸葛亮治兵严谨,他认为如果不训练好士兵就要他们作战,无疑是等于前去送死。要打胜仗,必须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军事素质高的队伍。因此诸葛亮治军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教化。他教育士兵要忠诚。忠诚对于士兵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品德,对士兵进行这样的教化,可以提高士兵的道德修养,也可以保证士兵对蜀汉的忠诚,从而使蜀汉的军事能力得到增强。第二,诸葛亮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这样士兵在作战时自然会严守军纪,勇于战斗。第三,诸葛亮认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在这里,诸葛亮充分指出士兵在军队作战中的作用。认为士兵的作用大于主帅,士兵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只有发挥士兵的主观能动性,英勇无敌,所向无前,才能攻必克,战必胜。因此蜀汉军队向来纪律严明且战斗力强。
另外,诸葛亮在作战前必然会先进行准备,所以虽然诸葛亮不能打败司马懿,但却从也没有大败过。这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的应用。《孙子兵法》认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司马没有给诸葛亮以可胜之机,那是司马的才智,但并不能用来否定诸葛亮的用兵才能。因为诸葛亮已做到了《孙子兵法》中所认为的一个懂得用兵的将领所应做的为不可胜的要求。虽然诸葛亮与司马的战争中并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战役,但是这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最高境界,即心战。又怎么能以有无奇谋来断定诸葛亮的用兵能力?
再次,诸葛亮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创造了众多的发明。第一:木牛流马。蜀中到关中一路都是崎岖难行的山路或者栈道,粮食运输一直都是出征最为头疼的事。诸葛亮有几次退兵就是因为缺粮。粮食对于一次战争的胜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为此特地研制出木牛流马。这使得蜀汉的运输大为方便,不仅粮食的运输量增大了,而且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加快了运输速度。第二,诸葛亮推演八阵图,对古代的八阵图加以改进,使蜀军能更好地抵御曹魏的铁骑。而且后世的许多将军都曾经在作战时运用过八阵图,均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连弩的发明。连弩是一种可以一次发十支箭的作战工具,杀伤力极强,连曹魏名将张合也死在这种装备下,可见它的威力。
其实,判断一个人的用兵能力不应光以战争来看。战争只是军事的一部分。诸葛亮在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治军,装备,防御以及对兵法的运用方面皆比司马高出一筹。难怪最后司马懿在观察了诸葛亮的军营后会称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了。

十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当初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留下了这么一句话。然而,真正能做到这句话的,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事实上,诸葛亮内心的抱负却是非常远大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诸葛亮很虚伪,自己明明是想在乱世中建立一番功业的,但却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事实上,这根本就不矛盾。诸葛亮的叔父和父亲都是清流党人,诸葛亮自然也受到他父辈的影响。综观诸葛亮的一生,都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因此他在择主上非常谨慎。他要选择一个仁义之人作为自己终身效忠的君主。而这个人除了能对他有足够的信任,能够让他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仁义之心,并且要致力于兴复汉室。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曹操刘表等人都不是为汉室尽忠之人,都是乱臣贼子。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诸葛亮是怎么也不会屈身事之的。因此诸葛亮才会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事实上这更体现了诸葛亮谨慎的择主观以及他的个人品德修养。而刘备“仁德播于天下”,因此虽然刘备在当时只是一个落魄之人,但当刘备来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却欣然应允,这就体现了诸葛亮一种“天下归仁”的思想。
而诸葛亮在选择了刘备之后,无论情况是多么的险恶,他也不曾另投他人。当刘备遭遇长坂大败时,诸葛亮奉命过江东联盟时,张昭就曾经想留下诸葛亮。而诸葛亮却坚决不肯留下。刘备东征大败而归,诸葛亮再一次“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稳定蜀汉内政,诸葛亮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来发展蜀汉经济,并且亲自出征平定南蛮。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其忠贞之志可谓跃然纸上。或许在今天看来,诸葛亮有点愚忠。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忠心与否乃是评定一个人品德高下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标准。而诸葛亮的忠诚,不仅感动着历代的明君贤相,而且还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即使是现在,也还是大多肯定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皇朝的一片忠诚的。
诸葛亮的品德也体现在他治理国家的工作上。从陈寿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赏罚严明,立信于民的好丞相。陈寿以前在蜀时,诸葛亮曾经处罚过他的父亲,后来陈寿又在晋朝为官,现实的条件没必要也不容许陈寿可以拔高诸葛亮。而且,诸葛亮曾经在一次战役中对祝贺他获得胜利的人说道:“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口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在诸葛亮看来,用兵的目的是使国家统一安定,让人民过上安乐的日子,不再因战乱而颠沛流离。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人纂文批判诸葛亮穷兵黩武是不成立的。而且诸葛亮在生命垂危之际,首先想到的是保存国家的军事力量,安排了周密的退兵计划。这除了体现他公忠体国的品质外,也体现了他仁者爱人的品德。
诸葛亮曾经称赞蒋琬“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体现了诸葛亮循名责实,不沽名叼誉的品格。而且诸葛亮本身非常节俭。他要求他的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普通人来说,节俭只对个人和家庭有意义,但是对于一国之相来说,意义就远不止于此了。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蜀汉一改当年刘焉年父子统治时的奢靡之风,蜀汉前期和中期官员基本上都清廉持家,很多人比诸葛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诸葛亮虽然身居高位,却并非是闭目塞听之人。他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虽然律己以严,但是待人却很宽厚。他杀刘封,是为了使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他杀马谡,是因为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而且还畏罪潜逃。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株连其家人。而对于李严廖立等人,诸葛亮只是将他们罢官,但是对于他们的家人却宽厚有加,不搞株连。他甚至还让李丰的儿子继续担任官职。难怪李廖二人在听到诸葛亮逝世后会如此悲伤。
当然,诸葛亮不是神,他是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当然也有不是之处。但是那些只是诸葛亮的错误,而不是他的缺点。
首先,诸葛亮对于工作,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身为丞相,应该抓方针大计,若多过地过问琐事,则会分散精力。而且还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健康。其次,他对待刘禅的方法也是错误的。诚然,当年他出征的时候刘禅还小,诸葛亮要他多向臣下问政是应该的。但是与此同时,诸葛亮也该让臣下教他怎样去处理政事,而不是一味地告诉他该怎么怎么做。因此当蜀汉第二第三代精英去世后,蜀汉就只有亡国一途了。再次,诸葛亮在街亭战役中错用马谡。前面已经说过,马谡是个很好的谋略家,但是行军非其所长。诸葛亮应当好好培养他的实战经验才是。然而他却迫不及待地想染马谡立功,到最后不仅害了国家,还害了马谡本人。
然而综合来说,诸葛亮一生功自然大于过。他以他那小心谨慎而不优柔寡断,英明果断而不刚愎自用,位高权重而不欺下凌上,知错能改而不文过饰非,处事严明而又爱护人民,足智多谋而又善纳雅言,克己奉公,廉洁素俭,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负责任的品格使得蜀国“上不生疑心,下不生流言”,保持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和睦与稳定,也使后世千千万万的人对他的怀念历久不衰。


1234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1-11 01:47 , Processed in 0.1499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