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宏图初展理荆州
夺取荆州后,刘备让诸葛亮主管荆州的内政。五载的经营使得诸葛亮为日后治理蜀汉积累了经验。
在这五年期间,诸葛亮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网罗荆州人才。
荆州是天下人才的汇集地,由于北方的战乱以及刘表的闭关自守,使得荆州有过相当一段长的安宁。很多有识之士隐居在此。早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就已经和庞统马良他们有过接触。刘备在荆州期间,有黄忠,庞统,马良,陈震,廖立,蒋琬,邓方,殷观,习祯,郝普等人归顺。廖立是诸葛亮提拔为荆州从事和长沙太守的。而蒋琬更是在诸葛亮的求情下而被刘备赦免的。另外,马良庞统他们的出仕与诸葛亮更是有莫大的关联马良曾经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内容大致是建议诸葛亮辅助刘备,选拔英才,施行仁政,实行教化,移风易俗。而自己则愿意像钟子期理解伯牙鼓琴一样地理解和支持诸葛亮。另外,刘巴向来属于亲曹派,诸葛亮为了留住他,给他写信,劝他留下,甚至还亲自追赶劝说他加入刘备集团。虽然最后刘巴拒绝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人才之重视,从而也就击破了人们所说的诸葛亮疾贤妒能的观点。
2 进行荆州的人事安排。根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目标,诸葛亮把关羽任命为襄阳太守,张飞为宜都太守,赵云领桂阳太守,廖立为长沙太守,郝普为零陵太守,而向朗则督秭归胰道夷陵巫县军民事。因为夷陵秭归是进攻益州的要道,也是荆益二州的门户,占有四县,就等于掌握了西进益州的钥匙和主动权。因此,诸葛亮任用向郎掌管这四个县。同时为了确保江陵的安全,诸葛亮把关羽张飞紧紧地围绕着江陵驻扎,而刘备则亲自驻守江陵。刘关张三人中,刘备有枭雄之姿,关羽张飞则是虎熊之将,3人聚在一起有如蛟龙得云雨。这无疑是保住益州的最佳阵容。而且也兼顾了刘备集团内各种力量的合理组合。因为在这些人事任命当中既有刘备的旧部,也有荆州人士,而且轻重缓急极有层次。从这里也可以批驳了有些人认为诸葛亮对人事的任命不合理的说法。有人认为,诸葛亮派关羽守荆州,而关羽最后却兵败身亡来批判诸葛亮用人不合理。其实荆州的丢失有其深层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把荆州主要力量移向了益州。但在诸葛亮镇守荆州直到刘备打下成都这几年时间里,荆州一直安然无恙,这说明,关张二人是完全胜任守卫江陵的职责的。
3 妥善处理与东吴的关系。联吴抗曹一直是《隆中对》中的目标,因此搞好与东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史书记载:“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 。这说明了在诸葛亮坐镇荆州期间,孙刘之间虽有冲突,但总体上依然是友好往来。
4 安抚荆南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的政策。这说明诸葛亮是主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明智的政策,使其与汉人和睦共处的。而诸葛亮对于这项工作也是非常胜任的。这从后来刘备东征时“诸县及五溪民皆反为蜀”中可以看出。
5 督领三郡,政法粮赋。史书记载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
诸葛亮经营荆州五载,荆州在诸葛亮入蜀前始终安然无恙,这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卓越的内政水平。诸葛亮的治理荆州时,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才能和务实的精神,从此以后,刘备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一支颇有实力的军队以及稳定的经济基础,为刘备日后有足够的实力打下益州作了充分的准备。
五 蜀科重典理弛世
公元214年,刘备攻下成都。按照,《隆中对》的计划,下一步必须要占领汉中。而攻打汉中的军队以刘备作为主帅,法正作为谋主。而诸葛亮则在成都负责后勤工作。在成都和汉中攻打下来后,诸葛亮就开始了治理蜀汉的工作。
据史书记载,蜀汉的法律是一本名叫蜀科的册子。由于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所以蜀科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我们以不得而知。但是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当时是用重典来治蜀的。
在诸葛亮等人制定刑法的时候,法正请求诸葛亮把法律放宽些,不要太过严峻了。这样会得不到蜀中豪强的支持和拥护。他希望诸葛亮像刘邦那样对蜀中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但是诸葛亮认为现在蜀中的情形不同于当初刘邦入蜀时的情况。蜀中特权横行,地方豪强和贪官污吏专权自恣。恩典给的多了,他们反而不懂得珍惜。而受苦的却是黎民百姓。而现在他制定的法律显然是有利于百姓的。他制定严刑峻法来惩罚不法的官员,取缔官员的特权,对于赏赐诸葛亮也是很“吝啬”的。陈寿说他虽然用法严峻,但由于他公正严明,所以蜀汉境内的百姓莫不尊重他,即使受了处罚的人也没怨言。
诸葛亮之所以把蜀汉治理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他很清楚的分开了乱世和弛世的区别。刘邦的时候是公权力不被遵守,人们各唱各调,对公权力不认同,这就是乱世,所以刘邦只能用宽松的法律来约束人民,以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而刘璋治理下的成都是公权力不被尊重,法律虽有但是人们恣意违背。因为那时候刘璋经常实行大赦,所以人们便轻视法律,因为即使犯法了也很快就会被放出来。这就是弛世。所以诸葛亮要用严刑峻法来限制特权,以树立起公权力的威信。
其实弛世与乱世的区分是很难的,诸葛亮能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蜀汉是处于一个公权力不被尊重的境地,而使用严刑峻法来对治,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才干。
另外,诸葛亮吸取刘璋时期所谓的东州人与益州本土人士的冲突以至造成蜀汉地方政治混乱的教训,对于荆州士人,益州名士以及新老部将做出了恰当的安排。许靖刘巴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士人受到了重用,黄忠魏延马超等新归附的将领也被委以重任。而赵云这种旧部的名位却比上述的人低。虽然诸葛亮大权在握,但是他的名位也是在许靖之下的。
此外,诸葛亮也很注意经济的发展,他让益州的人民休养生息,因为他认为国库的钱再多,也不代表国家是富裕的,只有人民富裕起来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这应该就是儒家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吧。
另外,诸葛亮治蜀不仅仅是靠严刑峻法,他还运用教化使人民遵纪守法。他不仅要求官员要执政为民,厉行节约。而且他本人也以身作则,生活及其简朴节俭,所谓的淡薄明志给当时奢靡的社会生活注入了一股清风。诸葛亮治蜀,体现了他将儒家法家道家(静以修身中的静虽然与道家的静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提倡静却是道家思想中的主要内容)的思想融于一体。
六 遗恨失吞吴
蜀汉事业发展的顶峰是占有益州荆州打通汉水的时候。但是由于丢失荆州,关羽身亡,使得《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划遭到了破坏。关于关羽的北伐,有人说是关羽自己的行动,有人却认为那是诸葛亮刘备命令关羽这么做的,先将两种观点各自的理由列出:
认为那是关羽自己的行动的理由是:史书上没有记载刘备诸葛亮有任何行动致使关羽北伐,并且在关羽北伐期间刘备并未派任何兵将辅助他。而且关羽为人骄傲自大,而且刘备对他也十分信任,所以他擅自行动攻打襄阳是完全有可能的。
认为关羽是受了刘备的指示而行动的理由有:按照《隆中对》中的计划:里面说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兵向宛洛,而刘备亲率大军出秦川。而当时刘备攻下汉中,曹操因为内政出现问题而回师,因此诸葛亮刘备等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即认为天下大势有变。因此命令关羽出师。而且当初诸葛亮入蜀时让关羽镇守荆州,显然是因为关羽国际声望高,而且和曹方有一定的交情,认为他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而且后来刘备成为汉中王后还赐给关羽斧钺(者是君主给予臣下的一种很高的荣誉,臣下遇事可以随机应变,不需要事事禀告君主),让他独自拥有生杀大权。这表明刘备是授意让关羽北伐的。 个人认为,上述两种奖罚虽然有矛盾之处,但实际上两种讲法都是成立的。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关羽个人的行动,因为如果按照上述第二种讲法,《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大势有变时便两路出兵攻打曹操的话,那么为什么关羽出兵的时候诸葛亮等人却却没有从汉中出兵呢?而且当时蜀国新立,内政还不稳定,诸葛亮怎么可能在内政未稳之际却对外用兵呢?而且史书的确没有记载刘备对关羽有什么指示,也不见关羽请示过刘备什么。至于说给他斧钺,那也不能作为刘备是在给关羽指示,因为关羽独自统兵在外,如果事事要请示刘备是会误了许多大事的。给予他斧钺,是让他能便宜行事,使关羽下的指令具有合法性。所以我认为在一开始的时候那是关羽的个人行动。但是到了后来,刘备诸葛亮在得知关羽攻打襄阳的时候却不阻止,那就是他们也默许了关羽这种行动。所以我认为事情的实质是:关羽开始北伐时是他自己的个人行动,但是发展到了后来,却是刘备集团所认可的事。
荆州的丢失,使得《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划遭到了重大挫折。很多人责怪关羽,说他狂妄自大,以至荆州丢失。而更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关羽北伐期间不派任何兵将援助他,认为这是诸葛亮假借外人之手除掉关羽,借刀杀人。
上述两种讲法中,第一种讲法有其道理,但是有不足之处,而第二种讲法根本就是小人别有用心的无稽之谈!!!关羽对于荆州的丢失固然是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刘备诸葛亮是否就不用负责任了呢?首先,关羽北伐肯定和《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的计划有关。关羽北伐未必是为了攻灭曹魏,而是很可能是为了全占曹操的荆益盘地,从而增强荆州防务。即使真的是为了攻灭曹魏,那也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计划。虽然一开始关羽是擅自行动,但是作为蜀汉朝廷的一员核心管理人员,他对于跨有荆益的计划应该是铭记于心的。所以他的北伐行动一定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再者,关羽北伐诸葛亮并未派任何人援助他。显然,诸葛亮虽然提醒关羽要注意后方的孙权,但是诸葛亮却未料到孙权会出手偷袭。原因有可能是他认为经过三次重分荆州,蜀汉作出了较大的让步,孙权应该满足了。而且蜀汉始终没有把孙权作为敌人。因此他对这个盟友比较放心。但是实际上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一个对盟友放心,而另一个却处心积虑地想夺回荆州。这场仗在未开始时,蜀汉已经是输方了。所以惯于的死诸葛亮要负上很大的责任。但是说诸葛亮意图谋杀关羽,那是不可能的。以诸葛亮的性格,他不会排挤比他有本事的人。虽然早期关羽和诸葛亮不和,但是从日后诸葛亮对李藐的态度来看(李藐经常发表言论,认为诸葛亮会谋朝篡位,但是诸葛亮却从未打击报复他),诸葛亮根本不会是这种小人。而且诸葛亮一生奉献给了蜀汉,为蜀汉政权提拔了不少人才,对于关羽这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又怎么会去陷害他?稍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不会做出这种损害国家的事,何况是诸葛亮?
荆州丢失,使《隆中对》的计划遭到了重大挫折,蜀汉失去了夹攻曹魏的基地刘备出兵东征,究竟诸葛亮是否赞成刘备东征呢?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不赞成的,因为诸葛亮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又怎会做出那种损害同盟的事?对于这个观点,我在《武侯春秋》中看到了很好的批驳,我个人是赞成这里面的观点的。现将里面的观点简略地说出来。
《武侯春秋》的作者认为,虽然诸葛亮一向主张与吴联盟,但是联吴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跨有荆益,而且在当时,诸葛亮并未意识到东吴对荆州的在意。如果没有荆州,联吴便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失去荆州,夹攻曹魏的基地便会失去,统一大业就没法完成。而联吴是为了完成统一,起码是为了扫除曹操。既然现在失去了荆州,就必须把它夺回来。而且是孙权毁孟在先,蜀汉出兵并无任何不对,更不是背信弃义的表现。
其实,孙权偷袭荆州的确是他的不对。背信弃义且不说,借荆州一词根本是无稽之说。因为所谓的借其实只是南郡的地区。因为荆南四郡是刘备集团自己打下来的。虽然刘备趁吴魏开火之际乘机占领四郡,但毕竟是从曹操手上夺过来的,而不是抢了他孙权的地方。而且南郡实际上也并非是接,而是刘备换回来的。是孙权贪得无厌,所以硬塞说荆州是他借给刘备的。夺回荆州固然可以使孙权得到许多经济军事利益,但从此也增大了其军事压力,他必须分兵两路对抗曹操,这肯定增加了国防开支。而且孙权这么做也打破了天下三分的稳定局势,缩短了蜀吴两国的寿命。所以孙权虽然夺回了荆州,但实际上却是得不偿失。这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刘备都是损失,而得益的只有曹魏。
但是政治毕竟是政治,是没有情面好讲的,只有国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孙权不能放弃荆州那样,刘备也不可以。因此机关事隔一年多,刘备依然选择出兵东征(说刘备是一时之气那是不合适的,因为刘备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不可能为了一口气而做出这种事。而且事隔一年多,什么气也该消了)。
但是蜀汉集团无论从内政外交或者军事都比吴国差得多。
先看政治方面:刘备进入蜀汉时间太短,许多政治力量来不及整合,总体上是可以了,但是许多细节未曾来得及处理。而且对于南方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而东吴立国已有三十多年。内政显然要比蜀汉稳定得多。所以,蜀汉政权的统治根基不如孙吴坚固。
再看经济方面,孙权曾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于心”。这句话反映了孙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的确如此,孙权不仅大力发展农业,而且对手工业也颇为重视。而刘备集团虽然也重视经济,但是既然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那么国家地域的大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东吴占据荆扬交三州。特别是荆扬二州湖海纵横,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得许多北方人迁居到南方,对于南方的经济发展大大有利。而且南方战乱说,生产力的破坏并不严重。而蜀汉的繁荣仅仅限于巴蜀地区,南中则处于蒙昧状态。而且曹操曾经把汉中的几万户居民迁移到关中,这对于汉中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
另外,在军事方面,首先,东吴群臣上下一心,共同御敌,而刘备集团方面反战人员很多,连赵云也反对参战,因此刘备并没有把他带往前线。这样一个善战的将军却没有随军行动,而是留作后备,对于蜀汉的出征实际上也是一个损失。而且未曾出师张飞就遇刺身亡。再者,法正黄忠等谋臣勇将辞世,对于参谋本部及军队方面都是很大的损失。而东吴方面却有陆逊这样的智将。据离吴蜀大战时间距离最短的记载来看,在242年,东吴有人口230万,而蜀汉只有90万。而在吴蜀大战前夕正值东吴的强盛时期,人口不会少于242年。在冷兵器时代,军队人数的多少是很重要的。而军靠民养。因此,孙权能抽调的军队应该比刘备的多。而且,蜀汉与曹操是死敌,不可能与之结盟,因此为了防备曹魏,马超魏延等人都只得留在国内,诸葛亮也必须坐镇后方,大量兵力必须留在国内防备曹魏和南蛮,而吴国由于外交灵活,不必派出大量兵力防守曹魏。因此刘备的军队人数必然比孙权的少。这样,这场战争的就成了一场刘备不能倾权力来争,而孙权却能以全力来守的战争。谁优谁劣已经很明显。而且刘备深入敌境,运输补给必然会发生困难,而孙权是守方,运输必定比蜀汉方便。而且陆逊把三峡夷陵这些地方让给刘备,使得刘备的几万大军不能展成一片,而只能鱼贯而行,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战斗能力。
夷陵之战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在临死前,刘备把基业和子嗣都托付给了诸葛亮。有些人认为,刘备的话多少是激将法,先把话挑明了,让诸葛亮作出承诺,不敢篡位。但是要是诸葛亮一口答应下来了呢?那岂不是给了诸葛亮一个合法的篡位理由?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少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心了吧?刘备与诸葛亮相处了16年了,16年了,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刘备这么一个能识人的君主来说应该很清楚了。刘禅是什么料子,刘备应该很清楚。别说是孙权曹丕,即使是后来的曹睿他都比不上,试问他如何在三国中立足?刘备这么做多少是为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着想。让诸葛亮有更大的自主权,他可以架空刘禅,也可以另立刘备其他子嗣,甚至可以自己继承君主。只要为了大业,不管诸葛亮怎么做他都不会反对的。而刘备让李严做副手,也并非是为了削弱诸葛亮的权力,限制监视诸葛亮。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备这么做有利于蜀中政治力量的整合。李严是蜀中比较有威望的人,而诸葛亮则是荆州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刘备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李严和诸葛亮,显然有整合蜀中政治力量,协调荆州旧部和益州旧属关系的作用。
夷陵之战的失败,给新生的蜀汉政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蜀汉的军事经济力量遭到了削弱不说,内政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南中地区的豪强蠢蠢欲动,新任君主刘禅与其他二国君主比较之下较为平庸,蜀汉内部的政治力量需要重新整合,朝廷人才奇缺,这一切都给诸葛亮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七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南中地区,从古以来就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当中原地区繁荣昌盛时,南中地区就归属中央政权。而当中原大乱时,南中地区就会处于一个无人监管或者是当地郡守割据剥夺的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南中俨然是个独立的地区。即使在刘焉父子统治时期,也没对南中地区做出什么特别的政策。蜀汉一建国就忙着对吴作战,根本无暇顾及南中地区的整顿。后来东征糟到大败,刘备新逝,本来就不安定的南中趁机叛乱起来。但是由于蜀汉内部正处于新旧君主交替之际,很多的政治力量需要整合,因此当时诸葛亮对南中的政策一直是抚而不讨。经过两年过的整顿,蜀汉内部各种政治力量已经整合完毕,朝政逐渐稳定下来。因此诸葛亮认为,是时候整顿好南中地区了。
但是朝中的人基本上都反对诸葛亮亲自南征,他们认为南中的叛乱之人都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只需要派一员大将就可以平定,而不需要诸葛亮以一国丞相之重亲自深入那种不毛之地。然而诸葛亮却认为解决南中问题,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只有使南中永远安定,自己才能安心北伐。不然的话也许北伐大军前脚刚出家门,南中后脚就会重新发起叛乱。因此尽管群臣都反对诸葛亮南征,但诸葛亮还是决定亲自出征。
由于这次南征重在政治意义,因此诸葛亮并未带出蜀汉第二代一级大将,而只把杨仪马忠李恢带上。其中李恢本身便是南中人士,相信这次诸葛亮把他也带去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南中问题。
关于叛乱平定的过程,在此不叙。而且想必大家对于诸葛亮南征过程比小女子更为熟悉。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即实行马谡所建议的攻心为上政策。实际上,从孟获对在战争结束时对诸葛亮说的:“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战争过程中已经在实行攻心为上的政策了。插句话,个人认为其实马谡的才干的确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后来他之所以失去街亭事实上也不能全怪他,因为他实在是太缺少实战经验了。当然,街亭的丢失马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事后他没有主动向诸葛亮请罪,反而逃跑,这样即使诸葛亮想赦免他也不可能了。
诸葛亮是个很务实的人,他知道南中问题由来已久,想要让夷人彻底服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能做到夷汉粗安,南中再没有大的叛乱发生,这次的南征行动就算是成功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即尽量利用当地有声望的领导人物为南中地区的管辖者,任用南中地区的重要人物作为朝廷中央官员。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具体起来,大概就是以下几项:
1 在南中地区实行郡县制。将南中原来的四个郡改为六个郡。这样做的作用是加强朝廷对行政官员的监督,免得朝廷官员再欺压少数民族,从而再次引发叛乱。而且行政单位的增加,意味着原来的郡县缩小了,这样更有利于蜀汉朝廷的管理,减少了造成大范围的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2 削弱大姓,扶助赢弱。他将南中地区的大姓以及有强烈作战能力的人转移到中央或者离开南中地区。而将比较赢弱的部曲留下分给大姓们为部曲,并设置五郡都尉来管理,使他们纳入正式的地方军队。因此诸葛亮虽然采取不留兵的政策,但当南中地区后来发生小规模叛乱的时候,诸葛亮依然有兵可用。
3 尽量任用南中地区的当地人作为地方官员。例如王伉,龚禄,李恢,吕凯等。他们既是南中地区有威望的人物,又是忠于蜀汉朝廷的官员,让他们来管理南中,较易取得南中人民的认同,管理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4 另外,诸葛亮还选一些虽然不是出身南中地区的官员,但却能对诸葛亮南抚蛮夷政策领会颇深的官员来担任南中地区的地方官员。例如马忠,张嶷二人。史书记载,在他们死后,南中地区的百姓为他们立庙祭祀。可见,这两个人对于诸葛亮的政策贯彻得相当彻底,因而深得南中人民的爱戴。
5 发展南中地区的经济。这个史书上虽无太多记载,但是根据南中地区的传说:例如南中地区的人民认为他们的房子竹箩以及诸葛菜都是诸葛亮传授给他们的。虽然传说未必是真的,但是传说总是有根据的。如果诸葛亮当年没有为南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过相当大的努力,这些少数民族就不会把这么细微的事情都归功于诸葛亮。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诸葛亮深得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真传。这些政策,一改数百年来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他是个很谨慎的人,但是只要是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益的事他却是相当有改革的魄力。在诸葛亮撤军之后,虽然南中地区虽然偶然也会不太安定,但是却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发生,可见诸葛亮“夷汉粗安,纲纪粗定”的政策是相当成功的。而南中地区的平定也使诸葛亮日后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并且南中地区的物资不断地运到蜀中,以供军用。诸葛亮还用南中地区的青壮之士编成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战斗力之强为蜀汉的北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中地区的人民对诸葛亮的怀念延续千年而不断,即使诸葛亮有什么缺陷,光是这项功绩,他的伟大已经是无可比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