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西 社 会 料 学
19 9 2 年
第 6 期
汉
末
、
曹 魏 时 期
的 名 实 之
争
欧阳小桃
汉末
、
曹魏时期
, 士人 欺世盗 名
,
“祸世
以取名
”
的现象普遍存 在
,
所 以 名与实 的
关系 问题
,
成为 当时有 识之士探讨 得最多 的
问题 之一
。
它是魏晋玄 学思潮酝酿 阶段非 常
重要 的一环
。 深入 研究 汉末
、
曹魏 时期 的名
实 之争
,
对进一步 搞清 玄学思潮 的缘起
,
具
有颇 为重要 的意 义
。
一
、
东汉取士 崇名 教导 致 尚
虚名
中国古代对 各级 官吏的选取 和任用
,
在
隋
、 唐实行科举 考试 以前
,
还从未有 过一 个
比较 好的
、 可 以 诉诸理性 的标 准
。 秦
、
汉 以
前的选举制度
“ 盖重世 官
”
,
各种 官职多
由一族一姓世代 执掌
。 时至 春秋
、
战 国 之
世
,
天下礼崩 乐坏
,
固有 的社 会等级 制度被
打破
,
且 官学散在 民间
,
“ 世禄之家
,
习 于
骄奢 淫佚
,
不 能任事
,
而能 任事者
,
转 在游
士
。
”
故此选举 之制为之 一变
,
如
“ 秦 自
孝公纳商较策
,
富国强兵为务
。 仕进 之途
,
唯辟 田 与胜敌而 已
。
”
j
)
J
l
’ 汉初年
,
黄老思 想盛 行
,
选 人取士未
以 儒家纲 常名教 为准绳
,
“ 故 诸博士具 官待
问
,
未有进者
。
”
至 汉武 帝接纳儒生 董仲
舒 的建议
,
“ 罢 黝百家
,
独尊儒 术
”
,
于
是 儒家所 崇 尚的纲 常名教 上升到 国家法典 的
地 位
。 武 帝及 以后 诸帝 皆以 四科取 士
:
“ 一
日德行 高妙
,
志节 清 白;
二 日 学 通 行 修
,
经 中博士 ,
三 日 明达法令
,
足 以决疑
,
能案
章 覆 间
,
文中御史 ,
四 日 刚毅多 略
,
遭事不
惑
,
明足 以 决
,
才 任三辅 令
。
皆有孝 佛廉 公
之行
。
”
所举 之人
,
“ 若治 中
、
商
、
韩
非
、 苏秦
、 张仪之 言
, 皆罢
。
”
除 此 常 典
外
, 又多 次特诏 州郡举贤 良方正
、 茂才异 等
、
孝佛可称 者入 仕
,
皆以儒 家名教 所要 求的德
行为准 绳取 士
。
由于一 个人 的德行如 何
,
当 时 没 有 客
观的
、 可 以诉诸 理性 的鉴别方 法
, 所 以 王公郡
守在推举 士人 时
,
只能 凭主观 的感受
,
表面
的观察
,
以及众 人对此人 的评论
。 于是
,
社
会上 的好名之风 便 随着 这种 选举制度渐渐滋
生
。
士人欺世盗 名
,
导致选举不实 的现象时
有发生
。 下至 东汉
,
此风 更盛
。
东汉选 官取士和 乡里清议关 系密 切
。 士
人在 乡里 清 议中有 一个好名声
,
受 到乡里 舆
.
1 1 9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