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会科 学研 究
1 9 9 3
· 5
《李 笠 翁 批 阅 三
国 志 》 简 伦
沈
伯
俊
在 《
三 国演义 》 版本演 变史上
,
清 初著名作 家李 渔评 改的 《
李笠 翁 批阅三 国 志 》 ( 原刻 本
封面 题 作
《
笠 翁评 阅绘像 三国志第 一才子 书 》
,
简称
“ 李渔评 本 《
三 国》
” )
,
是 一种 比较重 要
的 版 本
。 长 期以 来
,
对它 的形 成
、
特色似 无专文 论述
,
这 里试作简 要 的探讨
。
李渔
( 16 1 1一
一 1
6
8 0
)
,
原名仙 侣
,
字笠鸿
,
又 字滴 凡
,
号天 徒
;
后改 名渔
,
号笠 翁
( 或
“湖上 笠翁
” )
、
笠道 人
、 觉 世稗官
、 随庵 主人等
;
浙 江兰溪 人
。
明万历三 十 九年
( 1
6 1
)
,
李
渔 出生 在 一 个药 材商人 家庭
。 他 自幼聪 明好学
。
1
9
岁时
,
其父李 如松病 逝
, 家道 中落
,
李 渔
愈 加发奋 攻读
。 2
5
岁 中秀才
, 两年 后成为府 库 生
。 崇祯十 二年 ( 1 6
3
9 )
,
二十 九 岁的李渔首 次
参 加乡 试
,
名落孙 山
。
当时
,
腐朽 的 明王 朝 已 经摇摇 欲坠
,
仅仅过 了五 年便土 崩 瓦 解了
,
满
州贵 族随即 入主 中原
。 从 此
,
李渔 再也 没有应 过科举考 试
,
并且 毕生未 曾 出仕
,
仅 以 一领 青
衫终 老江湖
。
在 明清 易代 的社 会大 动荡 中
,
阶级 矛 盾和 民族矛 盾十分 尖锐
,
李渔 亲眼 目睹 了战乱给 广
大 民众带来 的 巨大灾 难
,
亲身经 历了颠 沛流离 的痛苦
。 兵 赞方止
,
他退 居 故 乡下李
,
做 了几
年
“识字 农
” 。 大约在 顺治 七年 ( 1 6 5 。)
,
也 就是李 渔 4
0
岁左右
,
他举 家移 居 杭 州
,
开 始
“卖
赋 糊 口
”
,
专事 创作
,
很快就 声 名鹊起
。
顺 治十 四 年
( 1 6 5 7
)
前 后
,
李渔 又 移家 江宁
( 今 南
京 )
, 营建 新居
“芥子 园
”
。 这时
, 清王 朝的统 治 已经 逐渐巩 固
,
社会 的文化 需求 日益增 加
,
为
李渔 在创作 中大显身 手提 供了外在 条件
。 在 二十余年 中
, 李 渔或 独 自一人
, 或偕二 三友 朋
, 或
携家 庭戏班
,
奔走江 湖
,
游 食四 方
,
足迹 印过大 半个 中国
。
渊博的 学识
,
横溢 的才华
,
广 阔
的阅 历
,
加上 勤奋 的写作 态度
,
使 他在 创作 和戏 曲研 究上都取 得 了丰硕 的成果
。 康熙 十六年
( 1 6
7
7 )
,
6
7
岁的李渔 回到杭 州
。 康 熙十九 年 ( 1 6 8 0 ) 正月 十三
, 李渔 因病 逝 世
, 享 年七 十
。 他
留 下的著作主 要有
《
笠 翁一家 言全 集 》 十六 卷
( 包 括文 集 四卷
、
诗 集三卷
、
词 集一卷
、
史论
二卷
、
《
闲情 偶寄 》 六 卷)
、
传奇集
《笠翁十 种 曲》
、
短篇 小说集
《
无 声戏 》
、
《
十二 楼 》
。
可 以
说
,
他 不仅是清 代著名 的作家
,
而且是 中国文 学批 评史上 杰 出 的戏 曲理论家
。
李渔 与毛 宗岗之父 毛 纶
( 字 德音
,
号声 山 )
基本 同 时
( 毛纶 生 于 1 6 1 2 年左右 )
。
当他扬
名文坛 之际
,
《
三 国演 义》 已经 广为传播
,
脍 炙人 口
。 同时
,
金圣叹 评点 的 《
水 浒 传 》也 已产
生很大影 响
。
因此
,
李渔 早就产 生 了评 点
《
三 国 演 义 》 的念头
。
然而
,
他 却迟迟未 能完 成此
事
。 康 熙十八 年 (
]
6 7 9
)
十二 月
.
李渔 为毛纶
、 毛宗 岗父子 评改 的 《
四 大奇 书第 一 种 》 (
“ 毛
本 《
三 国演 义 》
” 原 名 )
写序
,
多少流 露出一 点遗憾 情绪
:
《
水 浒 》 之 奇
,
圣 叹 二 神 之 矣
,
而
《
三 国 》 之 评
,
独 未之 及
。
予 尝欲 探 索
3
1 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