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行法的 历史地位
罗来英
《三 国志》
作者陈寿说
“诸葛亮之 为相
国也
,
抚百姓
,
示仪轨
,
约官职
,
从权制
,
开
诚心
,
布公道
”
。
蜀汉在他的 治理下
,
“科
教严明
,
赏罚必信
,
无恶不惩
,
无善不显
,
至于吏不容奸
,
人怀自厉
,
道不拾遗
,
强不
侵弱
,
风化肃 然也
。
”
这种燕
,
未免言过其实
,
但大体还是
符合诸葛亮治理蜀汉
,
政治得以清明
,
社会
秩序较为稳定这种实际情况的
。
“刑不上 大夫”
,
自古 如是
。
诸葛亮曾
把仅次于自己地位 的重臣李严
,
革去 官职
,
“
削其爵土
”,
降为平民
。
因为李严
“受恩
过重
,
不思 忠报
,
横造无端
,
危耻不办
,
迷
周上 下
,
论 狱弃科
,
导 人为奸
”
。
诸葛亮
也曾将次于将军 的长水 校尉廖 立
,
加以严
惩
,
削职 流放
。
因为他一贯 自命不 凡
,
“坐
自贵大
,
减否群士
”
。
可见
,
诸葛亮行法敢于
“
刑上大夫
”
的
。
不过
,
像诸葛亮 身 居 相
国
,
职高权重
,
革去 几个下 属
,
不算什么稀
奇
。
比如
,
同时期的曹操
,
早年不 避豪强
,
掌握政 权后对于
“
大夫
”
犯法
,
也 是能裁 之
以法的
。
孔 子说过
“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
足
。
”
东汉梁 统也 曾总结 过去行法要领
,
在
于
“
务其中也
”
。
要作 到这点
,
行法 自然要
循理
,
以理 服人
,
用法伏罪
。
李严受 罚
,
还
力求改正错误
,“常冀亮
当自补
”
,
希望
再度起用,
廖立受罚
,
与李严 同样想 法
。
后
来
,
他 们两人得 知诸葛亮去 世消 息
,
都感 到
同是 对自己的不幸
,
廖立垂泣痛哭
,
李严悲
痛而 死
。
这就是后人 说的诸葛亮
“法加 于人
也
,
虽死而无 怨
”
。
受 罚者虽死无怨
,
倒
是少有
,
说 明诸葛亮行法也是
“务
其中也
”
。
不过行法循理
,
在历史上却又不乏其人
,
东
汉明帝也善刑理
,
“幽枉必 达”
,
“断狱得
情
”
。
又有 陈宠者掌天下 狱讼
,“
其所平
决
,
无不 厌服众心
。
”
“刑
罚必中
”
,
与
“赏 罚必信”
是相联
系的
。
据史记载
,
诸葛亮是
“善 无 微
而 不
赏
,
恶无纤而 不贬
”
。
并且不 论地位高
低
,
不分亲疏贵贱
。
在他首次北 伐
,
高级将
领马傻违反节 度
,
造成街 亭之 失
。
马傻既是
一员大将
,
又
“才 器过人”
,
并得诸葛亮跳
器 重
,
于是有诸葛孔明
“挥
泪斩傻
”
的传
颂
。
街亭之役
,
副将王平 显示 出军旅灼 见
,
退兵 稳重
,
断后有功
,
因而受到提升
,
又由
参军进 位讨 寇将 军
。
诸 葛亮认 为这次 出师
,
也是自己
“
授任 无方
”
,
用人不 当
,
为接
受教 训还 上表自责
,
把 自己的过 失
“露布夭
下
”
。
在诸葛亮严明赏罚下
,
有被诛死 的曾
为 刘备重 用 的治中从事彭羡
李严 也素为诸
葛亮所
“贵重”
,
廖立 同是诸葛亮誉为
“楚
之良才
”
的
。
据此
,“严 明赏罚”,
可说是
诸葛亮行法的基本精神
。
但能够
“
严 明赏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