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论
“
建安
七子
”
说的 分
歧和由来
高敏
东汉末年
,
汉 献帝在位的建安年间
,
在曹操义子的 网罗
、奖
掖
、
倡导和亲自参与之下
,
基
于 当时的历史背景 与时代要求
,
涌现了一批在文学风格
、
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不同于过
去时代的新的文学家
。
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
,
开拓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
这批文学家的
杰出代表人物
,
后世几乎一致按照曹王的看法
,
认为有孔 融
、
陈琳
、
王灿
、
徐干
、
阮璃
、
应
场
、
刘祯等七人
,
简称为
“建安七子”
。
现在 流行的各种《中国文学史》和各种《中国通
史》的文化部分
,
也一致认为
“建安七子”
为上述七人
,
并无歧说
。
这样就给人一个印象
:
似乎建安时 期的著名文学家
,
在当时就只有曹王的上述七人一种说法;似乎曹王一开始就确
定了
“七子”
之数
,
不存在一个逐步形成他 的
“
七子
”说
的过程
,
也好象曹王的
“建
安七 子
”
说
,
只有评论当时文学家的一面
,
而无除文学因素之外的政治原因
。
然而
,
稽诸史 实
,
却
并非如此
。
我没有研究过中国文学史
,
对建安文学的特色及有关问题
,
也自愧一无所知
。
因
此
,
在这里我不是想要否定现在流行的
“建安七子”
说
,
更不是企图从当时著名文人的作品
优劣去评定谁应否属于
“建安七子”
,
仅仅是希望从史实出发
,
揭示出当 时人对当时著名文
学家应为哪些 人 的 问题是有分歧看法的
,
进而分析其分歧产生的政治原因(对文学作品本身
评价不同等 因素除外)
,
从而显示 出曹王的
“建安七子”
说
,
有其形戍的过程与原由
,
以期
获得师友们 的教益!
首先
,
让我们谈谈当时人对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应为哪些人的问题的分歧看法
。
明确提出
“建安七 子”
应为哪七个人 的
,
要算魏文帝曹王
。
他在其
《典论
.
论文》中说
:
“今之
文人
,
鲁国孔融
、
广陵 陈琳
、
山 阳王灿
、
北海徐 干
、
陈留阮玛
、
汝南应 场
、
东平刘祯
。
斯七子者
,
于学无所遗
,
于辞无所假
,
咸 自以骋联 骥于千里
,
仰齐足而并
驰
”
在这里
,
曹王 列举了七位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
并说
“斯七子 者”
,
则
“建安
七子
”
在曹还看
来应为上述七 人
。
后世 论
“
建安七 子
”
者
,
多从此 说
,
以致造成了当时人对建安七子没有歧
异说法的印象
。
但是
,
事实上却确实存在着分歧说法
。
下面 的 几个记载
,
就 是 明显的例证
。
《三国志
·
魏志
·
王灿传》云
;
“始,
文帝为五官将
,
及平 原侯(曾)植
,
皆好文学
。
灿与
.
祀海徐干字伟长
、
广 陵
陈琳字孔璋
、
陈留阮场字元瑜
、
汝南应场字德连
、
东平刘祯字公干
,
并见友善
。
·
一
自颖川
那郸浮
、
繁钦
、
陈留路悴
、
沛国丁仪
、
丁厦
、
弘农杨修
、
河内荀绰等
,
亦有文采而不在岁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