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 7年第2期
抢
《三国
志
》的传记
文学
价
值
许等频
提要
本 文从传记文学的角度
,
结合魏晋特定的时代氛围
,
以及陈寿独到的传记 文学观
,
通过 对《三国志》的忍 忽
、
艺术和装松之 注文三方面 的闲释
,
刹析传记人物
,
挖握其传记 丈学价值
.
《三国志》是史学上著名的
“前
四史
”( (
史记》
、
《汉书》
、《
三国志》
、《
后汉书》 )之一
,
也是继《史记》
、
《汉书》之
后有较大影响和较高传记文学价值的史传文学作品集
。
今本《三国志》
,
大多与裴松之 的注文连在一起
.
裴 注极
大地丰富 了三国人物的传记资料
,
提高了《三国志》在传记文学中的地位
一
《三国志》一书
,
涵盖 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历史
.
作者陈寿(
23 3一29 7)
,
字承柞
,
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
人
,
西晋 史学家
。
少时受学于同郡 古史学家该周
,
“聪警
敏识
,
属文雷艳
”( (
华阳国志
·
陈寿传) )
.
在蜀汉政权中
做过官
,
入 晋后
,
任著作郎等职
。“
昊平后
,
寿乃鸿合三国史
,
著魏
、
吴
、
蜀三书六十五篇
,
号《三国志》
”( 《
华阳国
志
·
陈寿 传》)
。
陈寿死后
,
约13 0多年
,
裴松之奉刘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
.
裴松 之(
3 72一451)
,
字世期
,
河
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
宋初
,
官中书侍郎
。
奉诏作注后
,
即
“鸡集传记
,
增 广异 闻
,
既 成
,
奏上
。
上善之
,
曰
:
‘
此为不朽矣
’”( 《
宋书
’
辈
松之传》 )
·
三国时期
,
英 雄辈出
,
人才济济
·
《三国志》
及其注中共载有4 。 。”多历史人
物
,
构成了一组 雄伟浩瀚的人物长廊
.
今天看来
,
不论是《三国志》的思想特征
、写 人艺术,
还是裴松之 的注释体
例
,
对于传记文学的研究来说
,
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鲁迅曾说
:“历史
上都写着中国的 灵魂
,
指示着将来的命
运
.
”这是
中国史传文学
“
察往
”而“观来”的优
良传统的表现
。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的三国史
,
全书仅有纪
、
传
,
而无表
、
志
.
其思想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
,
对传主 的感情倾向上
,
作者主观上亲蜀
,
而客观上以魏为正统
,
使得《三国志》全书 多有 曲笔
,
直接影
响了它的传记文学价值
.
陈寿在蜀 国出生
,
并曾历任东观秘书郎
、
散骑 黄门侍 郎等取
.
他对蜀汉政 权在情感上有 着较强的故土依恋
情结
,
因而主观上更倾向于蜀国
,
力图抬高蜀国的地位
.
陈寿对蜀 国
,
上 至君主
,
下至 人臣
,
皆推崇备至
,
赞誉有
加
。对
于刘备
,
《先 主传》一开头就点出他非同一般 的出身
:
“汉景帝子中
山靖王胜之后也
.”
以证其正统地位
。
之
后
,
用奇特的外貌来渲染 他的不凡
:
“
身长七尺五寸
,
垂手下膝
,
顾自见其耳
.
”在
写天下之争时
,
更是通过他人
之
口
,
对他 的雄才武略 着力铺扬
:。今天
下奥雄
,
唯使君与操耳
.
”(《
先主传》曹操语)
;。非刘备不 能安此州
也
。”
(《先主传》陶谦语)
;
以及
“况刘
豫州王室之宵
,
英才盖世
,
众士慕仰
,
若水之归海
。”
( 《诸葛亮传》诸葛 亮语)等
等
。
这些赞 美之词
,
与刘备实际成就的霸业相比
,
是有距离的
。
与之相辅
,
陈寿 为蜀汉政权塑造了一批
“
强挚壮
猛
”之辈
,
其目的亦是为 蜀国壮大声势
。其
中尤以关羽
、
张飞为甚
.
千百年后读来
,
犹有天神之气概
.
但也因此使
得这些人物失去了真实 的血性之气
。
陈寿在 为蜀国摇旗呐喊的同时
,
也没忘了自己正身处西晋统治之下
。
为了个人生存着想
,
不得不对曹魏和
司马 氏多有回坟
。这
不仅使《三国志》本身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
且对后世的史传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
清人赵其
在《廿 二史札记》中就 曾指出
:“
自陈寿作《魏本纪》
,
多所回护
,
凡两朝革易之际
,
进 爵封国
,
赐剑履
,
加九锡
,
以
及禅位
,
有诏有策
,
竟成一定书法
。
以后《宋》
、
《齐》
、《
梁》
、《陈》
诸书悉奉为成式
,
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
.”
写到晋 朝之事
,
陈寿总是力图为司马氏遮掩暴行
。
司马师废齐王芳
,
司马昭杀高贵乡公
,
实际是 司马集团
篡位 的前奏曲
。
而在陈寿笔下
,
齐王芳
、
高贵乡公的死却成 为罪有应得
,
是理之 所至
,
道 之所 归
。
陈寿 在回护司
马氏的同时
,
也不 忘对隔朝的曹魏之事
,
多作讳饰
。曹操征讨
陶谦
,
其原 因陈寿 在《武帝纪》中写道
: “
初
,
太祖父
篙
,
去官后还诵
,
董卓之乱
,
避难螂 呀
,
为陶谦所害
,
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可
是
,
在 韦暇《吴 书》中却记载 着
:
“
太祖迎高
,
轴重百余两
。
陶谦遣都尉张 阁将骑二百卫送
,
阎于泰山华
、
费间杀高
,
取财 物
,
因奔淮南
.
”
由此可
见
,
曹肖被杀
,
并非 陶谦本意
,
只是手下将士贪财所致
。况
且
,
陶谦 也非嗜利忘义之徒
,
曹操此前并不曾攻打过
陶谦
,
他又怎会冒然行动
,
得罪 当时正横扫天下
、
威不可挡的曹操呢?陈寿如此替曹操讳辩
,
是为了替 曹操攻打
,
5 6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