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时
,“
死者万数
,
洒水为之不流
”(《陶谦
传》 )的暴行找个借口而己
.
由此可见
,
陈寿 思想上的 矛盾表现在人物传记写作上
,
则
“
或愉 扬太过
,
或贬损 失当
,
顾此失彼
,
捉禅见
肘
。
" (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这种思想倾向
,
直接影响到以后 的小说《三国演义》
。
第二
,
在传记写作上
,
作者重视传主个人价值的实现
,
突出表现了魏晋时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变
。
首 先
,
《三国 志》传载了一大批追求功名
、
立 志在当世有所建树的英 雄人物
.
陈寿不仅对当时各国功臣
、
名
将 作了积极的肯 定和歌颂
,
且对那些不懈努力
、
却因种种原因未能遂愿的历史人物倾注 了满腔的同情和关注
.
曹 植在曹王即位后
,
多次受贬徙都
,
几近侄命难保
.
而曹植在此厄境之下
,
犹
“
自愤怨
,
抱利器 而无所施
”
。
《陈思王传》中记述了曹植上疏求自试一文
,
内写道
: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
,
效臣锥刀之用
,
使得西属大将军
,
当 一校之队
,
若东属大司马
,
统偏 舟之
任
,
必乘危蹈险
,
将舟奋骊
,
突刃触锌
,
为 士卒先
.
虽未能禽权洗亮
,
庶 将劣共雄率
,
歼 其五类
,
必效须
臾之捷
,
以灭终 穷之愧
,
使名挂史 笔
,
事列朝 策
。
虽舟分 蜀境
,
首县 吴闷
,
优生之年也
.
曹植希望 被试用
,
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
但终未成
,
做了
“
圈牢之养物
”,
而
“怅
然绝望
”.
这是当 时政治压迫所
致
。
但我们也 可从这篇疏中
,
感受到曹植希望能驰聘边疆
、
建功立业
、
名垂青史 的强烈愿 望
,
触摸到三国时英雄
们激烈跳动的脉搏
一
其次
,
《三国 志》对人才
、谋
略的突出描绘
,
也反映 了陈寿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
通览《三国志》
,
不难发现
,
三国之主都 有一个非 同一般的智囊团
.
曹操有荀或
、
荀恢
、
程显
、
郭嘉等一批杰出人才
,而刘备在他
4 7岁之后
,
能一 举创建蜀 国
,
自然 离不开诸葛亮
、
关羽
、
张飞
、
赵云等人的尽心扶持
,孙权能三分天
下
,
也因有鲁肃
、
张昭等
谋士 的出色谋划
.
这些谋士的得 失在某 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三 国事业 的成败
.
而《三国志撇人物传记九乎每
篇 都 围绕着人才与人谋间题而展开的
.
三国之主对人才是极为重视 的
,
“大概
曹操以权术相驭
,
刘备以性情相
契
,
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
后世 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
(清
·
赵其《廿二史札记》)
《三国志》中写人才
,
突出表现在《蜀书
·诸葛亮传
》中
.
诸葛亮
,
人称 卧龙
.
当天下分裂
,
军阀混战 时
,
诸葛亮
避难于荆 州
,
目的是
“待时凤翔”
。
当时各路英豪
,
或归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或 南奔正气势旺盛
、
准备西
征的孙权
。诸葛亮此 时能 出山辅佐年
已半百却无大业的刘备
,
这充分说明刘备 重视和善于使用人 才
.
刘备当上
了蜀国皇帝后
,
更清楚地知道了诸葛亮 的作用
,
至临终托孤时甚至对诸葛亮说
: “若
嗣子可辅
,
辅 之
;
如其不才
,
君 可自取
。”这和
孙策托孤张昭简直如出一撤
。这不
仅是刘
、孙两
人充分信任手下将士的表现
,
也是借此来坚定
诸葛 亮
、
张昭为国尽忠
、
为统一大业奋 斗的信念
。
三国之主非凡的驾驭和利用人才的手段
,
今天读来
,
依然 令人
拍案叫绝
。此 外,
徐 庶荐举诸葛亮
、周 瑜力荐鲁肃,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重视人才
、
重视功利的世风
.
第三
,
《三国志》人物传记反 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
,
由于连年战争
,
皇权崩溃
,
儒学式微
,
老庄思想活
跃
,
传统 的礼教受到轻视并被当权 者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特有现象
。
统治阶级 为了统一的霸业
,
有时可以弃传统道 义于不顾
.
曹操在急需将才辅助自己打天下时
,
就推行过超
道德的用人 标准
。
《武帝纪》中就记载了曹操多次颁 布的求贤令
。
在曹操 看来
,
天 下未定
,
有才之士可 不论其品
行节操
,
一律用之
。
只要对霸业
、
对 自身有利
,
曹操可以把传 统的礼教完全踩 在脚下
。
当有 人怀疑他有
“不逊
之
志
”时
,
他对妻妾说
:“顾
我万年之后
,
汝曹皆当出嫁
。
欲令传道我心
,
使他人皆知 之
.
”
(《武帝纪》裴 松之注引《魏
武故事》)这是多么
“
叛逆
”的思想
,
多么大胆的言论!
但我 们不能据此而认为曹操完全背弃了传统 的封建道德思想
。在
他认为有 必要时
,
他依旧会用传统 的礼
教道义为自己的暴行找托辞的
。
在曹操削平群雄
、
势位已定时
,
一大批有功之臣都被他以违反封建礼义的罪名
一一加以杀害
。
《崔淡传》后就 附有
:“初,
太 祖性忌
,
有所 不堪者
,
鲁国孔融
、
南阳许 佼
、
娄圭
,
皆以恃旧不虔见
诛
。”
《刘祯传》中写刘祯受刑
,
是由于
“
不敬
”;
何为不敬呢?裴松之注引《典略》中说
:“太
子尝请诸文学
,
酒酣坐
欢
,
命夫人甄氏出拜
.
坐中众人 咸伏
,
而祯独平视
。太祖
闻之
,
乃收祯
,
灭死输作
。”刘 祯只因“平视”了甄
氏
,
就被
曹操论罪
,
这与他
“
汝曹皆当出嫁
”的豪语是多么
大的反差
,
其虚伪可见一斑
。
第四
,
《三国志》中
,
有部分传记 是受佛教思想影响而写成的
。在西
汉末
、
东汉初传 入中国的佛教
,
到 晋代开
始勃 兴
.
陈寅格先生曾说
:“
实则《三国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
,
杂揉附益于其间
.
”( (
寒柳堂集》第1 5
7页)
《邓哀王冲传》中载有 曹冲称象的故事
:“
冲曰
:
‘置象
大船之上
,
而刻 其水痕所至
,
称 物以载之
,
则 校 可知
央
。’”可是
,
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
,
孙权在建安 十五年做交州刺史时
,
方可得到巨象
,
这就与故事中孙权献象给
曹操
,
曹冲称之
,
不相符合
.
邵晋涵 在《南江杂记》中就疑此事 为妄饰
.
可在北魏吉边夜共昙暇译的《杂宝藏经》
,
5
。
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