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
几
个问题
任
昭
冲
夷陵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
.
长期以来
,
从《三国演义》上知 道它 的 不
少
,
但从历史角度研究的却不多
,
似乎无疑
点可探了
。
这种状况近年才有所改变
。
笔者
现参照史料
,
也谈谈浅见
,
请专家
、
读者指
正
。
一
、
双方今战兵力和
“
以少胜 多
”
的问皿
蜀汉
、
孙吴在夷陵之战 中的兵力
,
近年
有些 同志发表了看法
,
对孙吴参战兵力无歧
义
,
即陆逊所率兵五万
,
加之步鹭率去益阳
(今湖南益阳一带 )的偏师万人
,
共为 六
万
.
而对蜀汉兵力
,
分歧颇大
。
如李赓序认
为
,
“
这次战争
,
蜀军的损失十分重大
,
伤
亡和逃散的共有几十 万人
”
(《古代著名战役
·
葬咬之战》
.
中华书局198 2年版)
。
蒋福亚说
,“
双
方的兵力大体相当
,
陆逊的兵力还可能稍多
于刘备
”
(《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
《光明日寸
助
107 9
年9月4日)
.
杨东梁针对蒋文
,
发表了 《夷陵
之战确系以少 胜多》(《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08 0
年第2期)
,
认为
“
大约可以推算出刘备投入
夷陵之战的总兵力 当在十万人左右
”
.
蜀汉参战兵力
,
《 三国志》提及的有
:
‘
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
,
刘备奔走
,
仅以身
免
,
(《孙权传) ) )
;
“
土崩瓦解
,
死者万数
”
(《油逊传) ) )
,
“杀
其兵八万人
,
备仅以身免
’
(《刘哗传》注引《溥子) ) )
:
.
刘备支党四万人
,
马二
、
三千匹出柿 归
”
( ( (文帝纪》注引《魏书》)
。
虽各说不一
,
以上史料即使不除去夸 张成
分
,
也只能断定在十万以下
我们常说的军事上的
‘
以少胜多
’
,
虽
无具体数量比例的规定
,
但往往指的是双方
力量悬殊
,
有着成倍
、
数倍
,
乃 至数十倍的
差距
。
如昆阳之战
、
官渡之战
、
赤壁之战都
在五倍以上
,
成皋之战也有四倍
.
而夷陵之
战中的蜀汉数万兵力
,
与孙吴出的兵确实相
差不大
,
肯定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
似觉
不当
。
两军交战
,
兵力不可能恰恰对等
,
如
果凡是数量少的一方获胜
,
皆冠之
“
以少胜
多
”,
那就不是军事上常说的
“
以少胜多
.
了
。
这样
,
“
以少胜多
”
便成了纯加减法的
结果
,
从而会失去表述战争的意义
。
因此
,
我认为
,
最好不要说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
。
二
、
关于
“
树栅连营七百里
”
和
“
连困至支陵
’
不少人将此理解为
“
从巫峡至夷陵之间
设置了几十个军营
”。
自古以来
,
对刘备连营
七百里
,
未见有人怀疑过
。
刘备真有那么 愚
蠢
,
会将几 万兵撒在几百里长的一线上
,
而
不将主力带到作战地区吗?若果如此沿途丢
兵
,
到了夷陵(今湖北宜昌境)
、
玻亭 (今
湖北宜都北)
,
所剩应无几
。
但 陆逊 反 击
时
,
明明在琉亭
、
夷陵一带攻破蜀军四十余
营
,
又在附近的马鞍山击杀蜀军
“
万数
”
(《三国志
·
蜀书
·
刘备传》和《吴书
·
陆逊传》)
,
可见刘
备军主力是开去唬亭
、
夷陵前线的
。
其实
,
所谓
“
树栅连营
”
,
类似曹操在
关中地区进攻马超
、
韩遂等时做过的
“
连车
树栅为甫道
”
( ( (三民乡魏扮武帝纪》)
,
不过
是蜀 军开辟的一条运输线而已
,
这里的
“
营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