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试析《三国演义》中的谋士
(0 次评价)5799 人阅读0 次下载
总20卷 增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20 1999年8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Institute for Ethnic Group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Aug. 1999 试 析 《 三 国 演 义 》 中 的 谋 士 张晓蓓   内容提要: 《 三国演义》 自它问世以来, 历代学者不断研究其艺术价值, 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为我们提供了广 阔的审美天地。 但纵观掌握的已有的研究成果, 尚无一篇文章全面分析小说的谋士及谋略。 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入 手, 研究《 三国演义》 中谋士在与统治者、 社会、 集体的关系中体现出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 谋略的内容及对《 孙子 兵法》 的反映和《 三十六计》 的影响, 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由于谋略部分在本刊1997年增刊中已发表, 在此不再 重述。 关键词: “ 士”  谋士 谋士的生存发展 第一部分 历史上的“ 士” 一、 古代“ 士” 的兴起与发展(春秋、 战国—魏晋) 《 说文解字》 说: “ 士, 事也, 教始于一, 终于十, 从十 一。 孔子曰, 推十合一为士。 ” 段玉裁注曰: “ 引申之, 凡能 事其事者称士。 ” 这种对士的定义, 只是属于描写已经定型了的士。 而近代很多学者认为, “ 士” 最初是武士, 经过春秋、 战国 时期的激烈社会变动然后转化为文士。 这种解释缺乏合 理的依据。 而孟子认为“ 士” 是古代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 个集团。 《 孟子》 说:“ 大夫倍上士, 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 士; 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禄足以代其耕也。 ” 《 礼记 王制》 曰: “ 诸侯之上大夫卿, 下大夫、 上士、 中士、 下士、 凡五等。 ” 随着社会的变迁, 有的贵族逐渐下降为士, 庶人逐渐上升为士, 士庶的界限已经很难截然划分了。 春秋晚期的士已不是前面所说的大抵有职之人, 相反 地, 士已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而进入一种“ 士 无定主” 的状态。 这时, 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 的士人, 他们以“ 仕” 为专业, 但却没有固定的职位。 而战 国时期的“ 士” 的首领们却受到战国王侯的特殊礼遇。 他 们既不用向王侯臣服, 也毋需为生活担忧, 他们以“ 道” 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孔子说 “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 隐。 ” ( 《 论语 泰伯》 ) “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 食。 ” ( 《 论语 卫灵公》 ) 孟子说:“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天 下无道, 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 《 孟子 尽 心》 上) 古代的士人“ 得志, 泽加于民; 不得志, 修身见于 世。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 ( 《 尽心》 上) 这些思 想表现士与道的合一; 则自然发展出一种不为权势所属 的尊严感。 这种“ 思想信念” 决定了士的出处行藏哲学。 在诸侯割据, 群雄争霸的局面下, 王侯们除了需要知识 分子的技术服务外, 同时更需要“ 道” 对他们的“ 势” 加以 精神的支持。 但此时的士人虽然在精神上驰聘于自由的 王国, 在现实生活中反而失去了基本的保障。 战国时期 的知识分子号称“ 游士” , 未尝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 经济基础之故。 《 史记 苏秦列传》 记载: “ 周人之俗, 治产 业, 力工商, 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 困不亦 宜乎! ” 所以“ 士” 凭借的是他们的知识技能, 不能不靠口 舌来谋生。 他们游于各国王候之门, 上者猎取卿相, 下者 亦可获得衣食。 当然, 也有贫穷到“ 无以为衣食” 的地步。 到秦汉统一, 政治形势为之大变, 四方游走的知识分子 显然成为一股离心的社会力量, 不利于统一。 游士们的 众论纷纭不免破坏人民对统一的政治权威的向心力。 大 一统的“ 势” 既不肯屈于“ 道” , 当然也不能容忍知识分子 的气焰过分高涨。 所以, 随着秦汉统一帝国的建立, 游士 的时代便进入了结束的阶段。 也就是说 游士与诸独立 王国同归于尽。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1:17 , Processed in 0.45607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