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试析《三国演义》中的谋士
(0 次评价)6083 人阅读0 次下载
两汉后, “ 士” 已成为独立的阶层出现。 这是由于两 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 所谓“ 士族 化” 是指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 因而转变为“ 士 族” , 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 再转而扩张家族 的财势。 “ 士大夫” 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上起着主导的作 用。 特别是东汉以来, 士大夫集团与外戚、 宦官势力日益 处于激烈的争斗之中, “ 士” 之群体自觉意识日益明显, 但两次党锢狱后, 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相对抗的精神也逐 渐消失, 内部团结的意识亦随之松驰, 而转向保家全身。 特别是到了魏晋之际, 儒术衰而道家盛, 儒家注重群体 自觉之纲纪秩序, 道家则鼓吹个体的自由放任。 魏晋南 北朝的士大夫多数是儒道兼之, 则是他们遵循群体的纲 纪而无妨于自我的逍遥, 或者注重个体的自由而不危及 人伦的秩序。 此时, 士人的心态起了极大的变化。 士人既 然失去了他们的忠于君主、 忠于朝廷的信仰, 他们便回 归自我, 价值取向从大一统时期的一元化转向了多元 化。 历史上“ 士” 的几次变化、 发展, 以及他们的价值取 向, 与心态改变无一不与时代变迁、 社会政治利益相依 存, 与统治阶级相联系。 二、 “ 士” 与君权的辩证关系 “ 士” 的存在, 以及他们的特殊作用, 使之成了中国 古代社会一个独有阶层。 要想立足于社会, 实现自身的 价值, 首先就得介入现实政治、 力图步入仕途, 取得君权 的认可, 遵循维护专制等级秩序的尊卑之分。 自从孔子 的“ 臣事君以忠” 之后, 这种君与臣的基本模式便确定 了。 孔子主张的“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 论语颜 渊》 ) , “ 事君, 敬其事而后其食。 ” ( 《 论语 卫灵公》 ) 在当 时还是双方互为制约的关系。 “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 忠。 ” ( 《 论语 八佾》 )“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之视君如腹 心, 君之视臣如草芥, 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 ( 《 孟子 离娄 下》 )可见, 此时的君权还没有达到使臣不绝对服从的权 威。 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 君权的绝对权威便被确 定, 董仲舒把这种模式进一步阐述为天→君→臣→民。 这种思想为士人所普遍承认, 他们以十分虔诚的态度, 希望它行道, 服从它, 维护它, 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它, 即使政权已相当衰败, 士人也不惜牺牲生命维护它。 而 另一方面, “ 士” 从产生之日起, 他又是道的承担者, “ 士 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 ( 《 论语 里仁》 ) 刘向的《 说苑》 说:“ 辨然否, 通古今之道, 谓之士。 ” ( 《 佾 文》 篇)以道自任的“ 士” 出现后, 首先面临着与君权的关 系问题。 士能否以道自任最后必然要归结到他和政统的 代表者— —君主之间能否保持一种适应的关系。 而由于 道又缺乏具体的形式, 它只有通过“ 士” 个人的自爱、 自 重显示出来。 所以, 他们奉行内圣外王的统一, 强调以修 身为本, 从人格修养中推行出仁政王道。 于是, 他们要求 君权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实施政治必须遵循道德 法则, 政治目标必须是道德社会的确立。 这就不可避免 地要同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君权政治发生冲突。 那么士阶 层在处世上的言辞, 行为丝毫不可轻忽, 即使向当政者 进言也必须掌握住一定的分寸。 清初黄宗曦送万季野北 行诗: “ 不放河汾声价倒, 太平有策莫轻题” , 便是这个关 系的实际表现。 从古代“ 士” 与君权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 之间是既统一又对立的。 统一方面:表现在“ 士” 所遵循 的宗法观念及思想精髓与君权政治相统一。 士阶层的价 值观必须为君权所认可, 而君权政治的权威性、 合法性 又必须接受士阶层的仲裁与承认。 只有两者的统一, 才 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确保社会安定。 对立方面:士在认可 君权的同时, 又想对君权进行约束, 在士的心里深处遵 循的是“ 道” 尊于“ 势” 。 作为士阶层他们遵奉的行为规范 则是自身尊严的强悍人生。 尽管大一统的政治不断造就 对君权政治的迎合与谄媚, 但从整体上来看, 以天下为 己任的士阶层则以不卑不亢的精神处事, 入仕。 而统治 者呢, 他们却通过各种手段压制这种对立。 一方面通过 血腥屠杀——从焚书坑 儒、 党锢之祸, 文字狱直到戊戌 变法;另一方面是通过高价收买——从汉高祖的“ 从吾 游者, 吾能尊显之” , 唐太宗“ 天下英雄, 尽入吾中矣” , 到康熙诏举博学鸿儒, 刚柔兼济:恩威并施。 这一切并未 缓和矛盾, 社会危机更加激化。 所以“ 士” 以道来维护与统治者的合一或限制君权 的至上, 君主又以“ 道” 来要求“ 士” 的尽忠尽责, 道成为 “ 士” 与君权之间联系的桥梁。 而古代谋士正是凭借自身 的睿智与大略, 与君主周旋, 既要使自己的抱负得以实 现, 又要使统治者心平气和地随历史潮流。 那么, 谋士的 品行、 修养、 才学、 处世技巧不光是他谋生的本钱, 也是 8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2 08:15 , Processed in 0.7040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