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隆中 对》的成功和失误
傅
克辉
《隆中对》使诸葛亮赢得了世 世代代 的仰慕和赞颂
。
归纳 起来
,
它的基本设想可以
分为两点
:
第一
,
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
,
提出了三 国分立的思 想,第二
,
规划了刘备
集团以
“
跨有荆
、
益
”
、
“
外结好孙权
”
为核心内容
,
北伐曹魏
、
兴复汉室为奋斗目标的立
国大计
。
数 十年的三国纷争
,
证明了《隆中对》
“
三分天下
”
思想 的合理性
,
同时 也 证明了
“
跨有荆
、
益
”
思想的不合理性
,
《隆中对》的设想最终只实现了一半
。
它的成功和失误
引起 了古往今来的人 们的反复思考
。“三
分天下
”
的设想为什么能与以后 历史的发展相吻
合
?
也就是《隆中对》成功 的原因是什么呢
?
在封建社会里
,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
各地区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
,
所以封建经济
的发展具有局部性和 地区性的特点
,
也就是说
,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平
衡性
。
因此
,
封建社会 的统一大帝国
,
远不 是现代意义 上的用经济纽带联结而成的整体
性 的统一
,
而基本上是一 些军事的和行政的联合体
,
即某一政权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强有
力的军 队和庞大的官僚 机构对全 国的暴力支配
。
恩格斯说
:“
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
,
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
”
。
如果用这种经济观点来考察封建社 会 的
统一与分裂的基 础
,
那么所谓统一
,
无非是某个社会集团利用经济比较发达
、
交通 比较
方便的地区对其他地区的控制
。
而所谓分裂
,
不过是由于某种特殊的社会条件
,
使各地
区之 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
而达到近似势均力敌的状态在政治上的反映
。
它根源于经
济区域 之间的对抗
。
三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少见的
,
在完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
,
由于社会内
部各种因素的相 互作用而形成 的一个典型 的分裂时期
。
因此
,
考察一下汉魏之 际的经济
形势
,
应该是 解决我们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的关键
。
由于优越 的 土壤和灌溉条件
,
关中和山东
地 区一直是秦汉时期中 国经济的重心所
在
。
秦
、
汉帝国都是以这一地区作为自己的基 础的
。
张良说
,
关中
“
南有巴蜀之 饶
,
北
有胡苑之利
”,“
金城千里
,
天府之 国
”,
占据关中可以
“
阻三面 而固 守
,
独以一面东制
诸侯
”
。
楚汉战争的时候
,
萧何在关中辛苦经营
,
“给食不乏”
,
终于使刘邦取得了最
后胜 利
。
两汉之 际
,
山东地区的经济得到 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
光武复兴以后
,
即使关西
之人把关中吹得天花乱坠
,
刘秀最后还是定都洛阳
,
依靠山东地区建立了 自己的统治
。
由此可见
,
秦
,
汉帝国
,
主要是依靠关中和山东地区来对其他地区
,
特别是对当时还处
于
“火
耕水褥
”
的落后状态的长江 流域进行统治的
。
这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地区构成秦
、
汉
大一统帝国的支柱
。
但是
,
东汉末年的军 阀混战
,
却使北方特别是关中和 山东地区的经济遭到 了极大的
破坏
。
汉末
,“
三辅民尚数十万户
”。
、
董卓的部将李催
、
郭把放兵劫掠
,
攻城飘邑
,
结果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