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1期· 三国研究 ·
论《三 国 演 义 》 之“义 ”
— — — “ 义” 与战争的关系
贾勇星
(武夷学院 中文系南平校区,福建 南平 353000)
摘要:《 三国演义 》 的“ 义 ” 是与战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说对战争的起因、 发展、 结局等都进行了“ 义 ” 的
阐释。本文着重从“ 义 ” 是衡量战争性质的一面旗帜、 “ 义 ” 在攻守之战中的重要性、 “ 义 ” 关乎主帅性命和军队命运、
“ 义 ” 有感化制服对方的功效、 “ 义 ” 能改变战争形势甚至决定战争成败等五个方面来论述“ 义 ” 与战争的关系,以充
分肯定“ 义 ” 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三国演义;义;战争关系
中图分类号: I 2071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09)01—140—05收稿日期:2008 - 01 - 02
作者简介:贾勇星(1966 -),男,武夷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三国演义 》 是一部描写战争的作品,总共描写了大小四
十多场的战役、 战斗 。 探究影响这些战役、 战斗的因素不外乎
天时、 地利与人和三个方面。作品虽有强调天时对战争的影
响,但“ 人和 ” 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却是作者刻意要强调的 。
“ 义 ” 是人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在写战争时,就
把“ 义 ” 与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在《论〈 三国演义 〉 之
“ 义 ” — — — “ 义 ” 的类型剖析 》 一文中已论述了“ 义 ” 有忠义、 仁
义、 正义、 信义等类型,这些类型在小说描写的战争中都有体
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对战争的起因、 发展、 结局
等都进行了“ 义 ” 的阐释,全面展示了“ 义 ” 与战争的关系。具
体表现如下:
一 “ 义 ” 是衡量战争性质的一面旗帜
《 三国演义 》 描写了众多的征伐对战。在战前,作战各方
能否师出有名,以凝聚人心,为最终赢得胜利打好基础,常常
是所考虑的重心所在。作者沿用了《 左传 》 “ 师直为壮,曲为
老 ”
[ 1 ]的观点
,强调战争“ 直 ” 和“ 义 ” 的重要性,使“ 义 ” 成为
了衡量战争性质的一面旗帜。
小说开篇写了汉末天下大乱,拉开了几十次你争我夺的
战争的序幕。这时期发生的大战首先就是由曹操发起的十
七路诸侯会师,并推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战争。为聚集
力量并强调战争的正义性,曹操不惜发了矫诏,“ 驰报各道,
然后招集义兵,竖其招兵白旗一面,上书‘ 忠义 ’ 二字,不数日
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
[]
。 可见“ 义 ” 字的作用巨大。曹操
此次首举义旗讨伐董贼是值得赞赏的。之后曹操在战争中都
很看重“ 义 ” 。官渡之战前,郭嘉就对曹操说过“ 绍有十败,公
有十胜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 ”
[ 2 ]
,从而坚定了曹操
伐袁的决心,为之后的官渡大战以少胜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
基础 。 实际上,曹操之所以能取得诸多战役的胜利,关键在于
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 ”,发动战争时常常假借圣旨,自然就师
出有名,指挥战斗也就得心应手了。正所谓“ 曹操代表皇帝,
是正义的一方,人心所向,所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是理所当然
的 。 ”
[ 3 ]但由于作者“ 反曹 ” 思想的影响
,曹操被定位为“ 汉
贼 ”,所以其出师的正义性往往又是打了折扣的。他甚至发
动过灭绝人性的不义之战,这是小说第十回所揭示的 。 当时,
曹嵩及家小被陶谦部下张闿劫财灭口,曹操遂迁怒于陶谦,切
齿说要洗荡徐州。下令但得城池,“ 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
以雪父仇 ”
[ 2 ]
,大军所到之处,“ 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 可谓是
曹操在杀吕伯奢一家之后凶残本性的再次暴露,这场战争也
使得其不义之名昭著。
比曹操强盛的袁绍一方在商议兴兵伐曹时,袁绍开始是
有所顾忌的,担心的不是不敌曹操,而是考虑出师有名与否的
问题 。 谋士间也就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沮授说:“ 兴无名之
兵,窃为明公不取 。 ”
[ 2 ]郭图却认为“ 兵加曹操
,岂曰无名与
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 ”,但袁绍仍踌躇不决 。问了许攸、
荀湛,二人齐声应曰 “ 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 ” 袁绍方
才下定了决心。 郭图还进一步提出“ 以明公大义伐操,必须
2
:
04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