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与战争的关系
(0 次评价)3537 人阅读0 次下载
数操之恶,驰檄各郡,声罪致讨,然后名正言顺。 ” 可见,“ 义 ” 是出战的一面闪亮的旗帜。 由于作者拥护、 歌颂的是刘备集团,在战争描写方面也 处处体现了“ 拥刘 ” 的倾向,因此在战争中刘备一方代表了正 义的一面,高举的都是义旗 。 从桃源三结义开始,刘关张所誓的“ 上报国家,下安黎 庶 ” 等与其说是结义之誓词,毋宁说是兴兵扶汉的正义的宣 言。沈伯俊说“ 正是这八个字,使得刘关张的结义具有了崇 高的政治目标成为刘关张高高举起的一面正义的旗帜。 ” [ 4 ] 这是颇有见地的。 袁术僭帝后,刘备即斥之“ 反逆不道 ”,并面奏献帝请军 截击袁术。对阵时义正辞严:“ 奉明诏前来讨汝,汝当束手受 降。 ” [ 2 ]最后杀得袁术军队尸横遍野 ,血流成渠。凭借的是 正义的力量。 当曹操与袁绍争战,刘备乘虚攻许都,曹操急引兵杀来 并责骂刘备背义忘恩时,刘备则说:“ 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 吾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 [2 ]并于马上朗诵衣带诏 ,以声明 出师的正义性。尽管后来寡不敌众,战败而逃,但正义的旗帜 始终飘扬。 刘备在当阳又一次兵败时,作者有意回避了战败的真正 原因,而是强调刘备如何爱民如子,照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 的说法是“ 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不忍弃之此亦大仁大义 也 ” [ 2 ] ,“ 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 不 断以“ 义 ” 来定位刘备军队,无形中就先从道义上赢得了孙权 方面的支持,最终为孙刘联合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谱写了一 首“ 义 ” 的前奏曲。 小说还描写了正义与否颇引争议的彝陵之战 。刘备即 帝的次日就降诏要剪伐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却遭到众臣 的阻谏,都认为伐吴非义举。诸葛瑾代表东吴前来求和时所 说的“ 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 ” [ 2 ]似乎就点明了这场战争的性 质。可刘备全然不听不顾,其结果是全军覆没,身死白帝城 。 郭兴良论道:“ 小说中的‘ 义 ’ 对刘备事业的兴起和发展都起 了重要作用,但他往往只讲朋友义气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又是蜀汉事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 [5 ]这个评价还是切中 要害的。但也有论者认为,“ 虚心纳下的刘备当时居然连孔 明、 赵云等心腹将相的劝阻一个字也听不进去,却正好表现 了他对‘ 义 ’ 的忠诚。 ” [ 6 ]正如刘备自己所说 :“ 朕不为弟报 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 [ 2 ]在他心目中 ,“ 义 ” 重于江 山。若从历史的角度来评判,可以说刘备是拿身家性命和江 山社稷去殉“ 义 ” 的。但这种精神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又 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何况,刘备并非为“ 义 ” 而丧失了理智, 他的誓言“ 先灭吴,次灭魏 ” [ 2 ]正好说明了他头脑清醒、 目标 明确,因此刘备殉的就不仅是“ 义 ”,而且殉的是理想了。那 么这场为理想、 为忠义信义而发动的战争,其高尚正义的性质 还有什么可疑义的吗? 刘备死后,孔明义无反顾地肩负起重任 。 其《 出师表 》 和 六出祁山时表奏的 “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 ” [ 2 ]、 “ 剿灭汉贼 ,恢 复中原 ” [ 2 ]等高举起的大一统的正义旗帜 ,不断飘扬在一次 次的征伐途中。 只可惜五丈原长星坠落,“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 1 ]。其后姜维紧承了遗志 ,先后八次伐魏。 虽未成大功,但已使魏人人心惊胆颤了。出师时打起的是同 一面“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 ” [ 2 ]的义旗 ,鲜明地体现出战争的 性质 。 不过“ 义 ” 只能衡量战争的性质,并不表明战争的结果。 魏胜蜀败的结局虽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但它正好揭示了一 个严酷的事实:“ 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 义而是邪恶 ” [ 7 ] ,“ 正义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战胜邪 恶 ” [ 6 ]。这种认识是我们分析“ 义 ” 与战争关系时必须明确 的一个前提。 二   “ 义 ” 在攻守之战中的重要性 孟子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中论证过“ 人和 ” 对守城之战的决定作用,罗贯中深得其思想精髓,在小说中对 “ 地利不如人和 ” 进行了更为具体生动的阐释,充分表现了 “ 义 ” 这一人和的要素在攻守之战中的重要性。小说描写的 攻守之战中,能否破城是战局胜负的关键,而守城之人是否忠 义又往往成为城池是否牢固的决定性因素。 如 “ 曹孟德大战吕布 ” 一回。曹操攻濮阳,吕布出城迎 攻,由于寡不敌众遂拨马回城。不料城上田氏令人拽起吊桥, 说“ 吾已降曹将军矣 ” [ 2 ] ,使得曹操轻而易举拿下了濮阳。 田氏的不忠义导致了吕布守城的失败。 吕布战败投刘备后居于小沛,张飞却和吕布势不两立。 守徐州的张飞在一次设宴请众官饮酒时,恰巧吕布的岳父曹 豹不会饮酒,就以吕布之名来求恕张飞别逼他,反而惹恼了张 飞 。 曹豹被鞭打后心生怨恨,言于吕布,让吕布引兵袭徐州, 自己作内应。当晚吕布就领兵至城下,曹豹当即令军士打开 城门 。 曹豹此举可谓是因私怨废大义,致使徐州易如反掌地 落入吕布之手。 第五十三回写刘备夺得荆襄之后南征,派张飞攻取武陵 。 守将金旋欲出城迎敌,其部下巩志却劝其纳降。金旋喝骂了 巩志,率兵出战,却不敌张飞,逃至城边,不料城上乱箭射下, 巩志在城上说已经降刘备了。这与吕布因田氏而失濮阳极其 相似,不同的是巩志还射中了金旋,最后张飞进了城。巩志献 城本是不忠义之举,但他说的“ 刘玄德乃大汉皇叔,仁义布于 天下不如纳降为上 ” [ 2 ]就使其献城具有了正义的色彩 ,这是 作者“ 拥刘 ” 思想笼罩下所产生的独特效果 。 关羽手上也出现过守将不忠义而导致陷城的战例,这是 141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9 14:57 , Processed in 0.47721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