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论《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0 次评价)3409 人阅读0 次下载
纷 纷 世 事 无 穷 尽天 数 茫 茫 不 可 逃 ——论《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黎红霞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东莞52371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天命观的分析,以加深 对《三国演义》创作主旨的理解,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 历史发展、社会兴衰、人生命运等重要问题的认知与阐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天命观认知与阐析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 时代兵征天下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及此历史进程中 众多英雄人物的作为。“天命”作为这段历史的主宰者, 决定了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使整部作 品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天命”观念。作品结 语“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便是对全书天 命观的高度概括。 一、社会发展有“定数” 作品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头,继 而描写了汉室衰败,各国相争,经过一番纷繁复杂的征 战之后又归于统一的过程.由此再总结“此所谓‘天下 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旨在说明社会的变 化发展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规律。而从整部作品来看,这 种规律显然是由“天命”(或称“天数”、“天理”等)决定 的。在作者看来.“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在天命的制约下.无论社会兴衰及朝代更替的过程表 象上如何纷繁复杂。其实都是稳步地按着内在的“定 数”在发展。 最典型的就是蜀汉政权的结局走向。蜀汉拥有仁 君。行仁政;有贤相,具“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 术”:且忠义勇猛之士云集,万民归心。无论从哪个角度 看,它都是一个最理想的政治集团。然三国相争的结局 却是魏胜蜀败.这完全是天意作用的结果。 诸葛亮北伐前,太史谯周曾夜观天象而言:“北方 旺气正盛”,“未可图也”,司马懿也认为诸葛亮攻打中 原是“逆天而行”。所以无论诸葛亮有怎样非凡的才能 和智慧.终究改变不了蜀汉灭亡的命运。如第103回诸 在上方谷用火围困司马懿父子于绝境.本以为司马懿 父子此番必死无疑,却不期突然天降大雨将火熄灭, 使其得以逃生。诸葛亮只好望天长叹:谋事在人,成 事在天’。不可强也!”可见以谋略著称的诸葛亮其实 深明“天意”才是“成事”的炎键。而作者对此事的看法 是“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在其看来,天 命已安排好了三国相争的结局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走 向,故致使诸葛亮六出祈山而不成的种种“偶然”事件其 实均在“必然”之中。而在蜀兵大获全胜准备长驱直攻长 安的时候。诸葛亮却突然命在旦夕。撒手归天。到姜维 时.蜀汉虽有小胜,却败象已显,灭亡之势已成,即使是 在姜维诈降计即将成功.看似有可能重新恢复蜀汉政 权的关键时刻,维“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最后 “不幸心疼转加”。维自刎前所叫“吾计不成.乃天命 也!”与诸葛亮死前所叹“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均体现 了对天命安排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评:“不是忠臣独少 谋。苍天有意绝炎刘。” 与“气数已尽”的蜀汉政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旺 气正盛”的曹魏政权。如第109回司马昭兵马被困于铁 笼山,人马皆渴,本应必死无疑,其拜天而祝,结果却天 赐甘泉.使众命得以存活.这不得不说是天意的昭示。 而曹操病亡前曾梦i 马同槽而食.作者评:“三马同槽 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实是说明魏曹政权的结局 与司马氏时代的到来也早已在天命的安排之中。社会 兴衰及朝代更替在天命的旨意下存在“定数”.这正体 现了《三国演义) )x.-j - 历史发展的认识方式。 二、人生际遇有宿命 《三国演义》生动描述了一批英雄人物在这动荡时 代中的所为。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叱咤风云,在作者看 来,其各自的人生也只是在宿命的安排下沿着预定的 角色和轨道在走。’ 如刘备出生时,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故刘备虽 出身卑微.势单力薄,命运多蹇,而终为蜀汉之主。许劭 答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曹操的一生正 是按“乱世奸雄”的角色在扮演。阿斗于难中被红光所 护而逃生.因其人生尚有“四十二年真命主”的安排。可 见,《三国演义》彰显了人生中的宿命,并用很多细节来 印证人生际遇存在着宿命安排。 (D 世说新语-容止,第334页. ( 函世说新语·文学,第143页. 参考文献: [1][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 [ M ] .中华书局,1984年. [ 2]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中华书 局.1991年. [4][魏]阮籍著.李志钧等点校.阮籍集[M ].上海古 籍出版社.1978年. [5][魏]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 ].人民 文学出版社.1962年. [6]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人民出版社,1985年. [7]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M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 15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7 09:14 , Processed in 0.5199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