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论《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0 次评价)3414 人阅读0 次下载
如庞统死前就有童谣云:“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 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送风,隆汉兴 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紫虚上人言“雏风坠地, 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这不仅揭示了诸葛 亮、庞统各自的人生命运以及他们与蜀汉的关系,更明 示了庞统中途而亡是“天数”使然.甚至连庞统葬身的 地点都在预定之中。作品还通过反复铺垫详细描述了 庞统之死:坚持不肯做“利己妨人之事”而将“必妨一 主”的白马送人的刘备.见庞统临阵前所乘之马竟忽然 “眼生前失”,便与庞统换乘白马,致使魏军误认“骑白 马者必是刘备”.“只望骑白马者射来”,终使庞统死于 乱箭之下。由此可见,包括马“眼生前失”、刘备怜将而 换马等等这一切看似极其“偶然”的细节和行为均难逃 宿命的安排。 又如诸葛亮之死。诸在施用祈禳之法以求增寿前 说“但未知天意若何”。说明其深知决定人寿命的主宰 者仍是天意。眼看祈禳有望,竞忽然被魏延进门之风将 主灯扑灭,诸弃剑而叹日:“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又日:“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可见诸深明天命 之理。在其看来,魏延的无意过错乃源于“吾命当绝”的 天意安排。作者“万事不由人作主。一心难与命争衡”的 感叹也表达了对人生宿命的思考及理解。 三、“天意”示于人 中国自古以来有“天人感应”之说,凡国家或个人 将会面临兴衰祸福.“天”会以人能感应的方式提前示 之于人。 《三国演义》里揣知天意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夜观 “天象”、“天文”、“星象”等的特征和变化,由此判断上 天对世间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兴亡得失的安排。例 如,太史令王立仰观天文。看出“大汉气数将终。晋魏 之地。必有兴者”(第14回);曹操见“南方旺气灿然”, 便推断东吴孙权“恐未可图也”(第33回)。而孙坚、周 瑜、庞统、关羽、张飞等重要人物之死,天上都有将星 陨落。如诸葛亮“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已知云长必然 被祸”,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便知自己 “命在旦夕”等,均是强调天人相应,人能据天象揣知 “天意”。 二是通过明显有违正常状态的“异象”( 含梦境)警 示国家及个人前途之凶吉。凶兆往往有令人惊畏之象. 而吉兆则显祥瑞之象。如汉末十常侍横行时期,蛇蟠龙 椅。洛阳地震.山崩海啸,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 “种种不祥,非止一端”f 第l回) ,此乃昭示国将崩乱,汉室 将亡。又如许昌“城门无故自崩”(第9l 回),此乃昭示曹 丕将亡。与此相对的是祥瑞之象的描写,如孙策、孙权 出生时,其母分别“梦月入怀”、“梦日人怀”;刘备登基 前,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 霄而起”( 第80回) 等。 三是通过谶语、童谣、卦辞、字画等预言的方式示 人。而这些方式往往都带有“谜”的特征:隐讳、难懂。 事发前给人感觉似是而非,事发后又让人一目了然。 如董卓I 临死前流传的童谣日“千里草.何青青.十日 卜,不得生”( 第9回);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正月曹操大 将夏侯渊被黄忠杀死前管辂的预言日“三八纵横.黄 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第70回);庞统死前的 童谣日“凤死落坡东”、“雏凤落地”(第62回)等等.都 16 体现了上述特征。又如隐者李意,当刘备求问亲统大 兵伐吴之休咎时,李意乃索纸笔画兵马器械四十余 张,画毕便一一扯碎。又画一大人仰卧于地上,傍边一 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刘备不屑此“狂叟”之 所为,却不料事实证明这些令人费解的字画正准确预 示了自己的结局。 四是占卜,这是预测吉凶的重要手段。除诸葛亮之 外.还有庞统、管辂、吕范、孙翊之妻徐氏等均善于占 卜。在《三国演义》里,所有占b几乎无不应验。如徐氏 在孙翊设宴之日为之一卜,“其象大凶”.乃劝孙勿出会 客,孙翊不从,结果被边洪所杀(第38回)。 四、天命的原则:因果报应 在《三国演义》里,天命对社会发展及人生命运的 安排虽然错综复杂,但仍有一条原则清晰可寻,那就是 “因果报应”。 如曹操曾误杀吕伯奢一家,其后曹操全家也毫无 防备的被人所杀.作者如此评述:“曹操奸雄世所夸.曾 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而 整个社会政权的更替——“魏吞汉室晋吞曹”。在作者 看来也是“天运循环不可逃”的必然结果。 作品特别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司马父子篡魏与 首氏父子篡汉过程之间惊人的相似,反复强调这种倒 换角色的历史重演中所彰显的“因果报应”。如第109 回“废曹芳魏家果报”中,司马师效当年曹操弑杀伏后 之行勒死了张后,作者评论:“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 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数还报在儿孙。”又 日:“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 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由此可见.天命所遵循的因 果报应的原则是公正、理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人短暂时期中的善恶得失或主观愿望往往不是天 命现行安排的主要考虑因素.“天”总是站在一个更高 远的角度.根据一个政权、家族或个人在其久远历史 过程中的善恶所为来实施果报.最终体现的仍是“善 恶有报,毫厘不爽”。所以在第119回司马炎效当年曹 丕废汉献帝之行,“依样画葫芦”逼曹奂禅让后。作者 从曹氏政权所遭受的报应中更深刻地发出了“天运循 环不可逃”感叹。 值得关注的是,《三国演义》描写的是兵征天下的 历史,这些战争既然是天命安排下的产物,所以作者认 为在各国征战中导致的死伤并无可谴责,但是如果在 此过程中,用奸计、诡计或残暴行恶的方式杀害无辜之 人或忠义之士。则是天理所不容的。 如自幼征战沙场杀敌无数的孙策竞因妒忌而无故冤 杀神人于吉而死:东吴大将吕蒙乃阂用奸计谋害关公而 被其魂所附七窍流血而死:一代奸雄曹操则凼执意伐神 木而得脑疾,杀华佗后“病势愈重”,前来索命的则是曾被 其虐杀的伏皇后等二十余冤魂而与上述事件相应的 则是:孙策之母令左右“暗修善事禳解”;孙权率大小将士 对关公附魂“皆下拜”;曹操临终前叹:“获罪于天.无所祷 也。”这些言行均体现了人物对此天理的感悟和理解。而 精通天数的诸葛亮更是明鉴此道。如第90回,诸葛亮将兀 突骨三蛮兵烧得互相拥抱皆惨死于符中时.诸垂泪而 叹:“(吾) 必损寿矣! ”“吾今用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 阴德。”过泸水时冤魂作祸需用人头祭之.诸日:“吾今事 已平定,安可妄杀一人?”可见,对天命的理解直接影响着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9 16:36 , Processed in 0.50272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