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2年第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1 2年5月
S e J a l fH a h g N a lU i e i (H a i i e a dS c i a lS c i e c e )M a 2 0 1 1
从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看 语 用 等 效 翻 译 策 略
以 三国演义 罗译本中人物对话为例
李鹏辉贾德江
(南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4 2 1 0 0 1)
摘要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正是通过语言 文学才能表达其内容 思想和写作的技巧言语
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分别是语用学与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本
文拟从三国演义罗译本入手主要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等效观对小说中的人物
对话进行分析 了解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旨在为具体情境语境下人物对话翻译提供系统实用
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等效 三国演义 人物对话翻译策略
一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口语,而且对于书面语,尤其是
笔译也有指导作用,为语言的重塑及运作方式提供
了一个新视角, " 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 说话’ 和
行事’ 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
语"
.正如罗宾森(
R b i )所说,洞悉翻译和
语言的一个有效方式不是译者翻译的词语,而是人
们用这些词语做了些什么
.
张浩然指出 " 长期以来, 对 三国演义 的研究
大大地落后于对 红楼梦 和 水浒传 的研究, 而对
其英译本的研究则更为鲜见. "
据笔者初步统计,
国内学者已经从文化翻译策略,回目翻译对比,罗
慕士译本中的尊谦语, 官职, 长度词, 骂词, 诗词成
语等多方面对 三国演义 的英译本进行了研究, 而
对该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英译却无人问津.本文以
三国演义罗译本中的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着重
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等效翻译视角下该部小
说中人物对话的英译策略.
二 言语行为理论
上世纪五十年代, 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
汀(J . LA i ) 在一系列关于" 语言和行为" 的讲
座中首次在语用学领域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又于
1 9 6 2年发表了著作如何以言行事 (H T D
T h i gW i hW d ) , 此后, " 言语行为" 成了语用
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他把言语行为划分为三个层
次言内行为或称为表述性言语行为(L c i a
A c ) , 指的是" 说话" 这一行为本身, 即以言叙事
言外 行为 或 称为 施 为性 言语 行 为 (I l l c i a
A c ) ,寓于表述性言语行为之中,它是通过"说话"
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即以言做事言后行
为或称为成事性言语行为(P e l c i a
a c ) , 指
的是说话带来的影响或后果.这一理论一方面
改变了真实条件是语言理解的核心这一观点,另一
方面,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语言是什么转移到了语言
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上来,同时也向其他流派的基本
理论提出了挑战.奥斯汀的学生瑟 尔(S e a l e) 继
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瑟尔认为,语
言的最小单位不是词或句子,而是语言行为.瑟尔
在奥斯汀的基础上把言外行为分为了五类, 分别是
断 言 (A e i e ) ,指 令 (D i e c i e ) ,承 诺 语
(C i i e ) , 表 情 语 (E
e i e ) 和 宣 布 语
(
D e c l a a i )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
理论,该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语言如何被用于实
践, 即如何体现" 行" .
三 语用等效翻译观
1 9 6 4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 -
ge eA.N i d a) 提出了" 动态对等" 的翻译观.对于
动态等效的阐述, 奈达指出 " 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读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
对应,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
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与源语接受者和源语信息之
间的关系 基本相同"
.1 9 8 6年, 奈达 把" 动态对
27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