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9
.
史学
月刊
一九八四年第五期
陈寿的成就 和《晋书》对他的评价
邱敏
《三 国志》
的作者
,
魏晋之 际著名的史
学家陈 寿(
2 3 3一29 7
年
)
,
字承柞
,
巴西 安
汉(今四川南充)人
。
早年师从蜀 汉著名
’、荞
者谁周
。
谁周潜研古史
,
有
《古史考》二 十
五篇
,
专事指滴
《史记》之 误
,
是一位对古
史研究有索的专家
。
陈寿在老师的薰陶下
,
精读古代史学名著
《
尚书
》
、
《春秋》三传
、
《史记》
、
《汉书》等
,
深入研究史书的编
撰方法和义例
,
为他以后在史学上取得杰出
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蜀汉 时
,
陈寿担任过主簿
、
散骑黄门侍
郎
、
观 阁令史一类官职
。
是时
,
宦官黄皓擅
权
,
朝臣多阿附
,
寿 独不为之屈
,
故屡 为谴
黝
。
入晋以后
,
居父丧中
,
因患病
,
使侍蟀
调治药丸
,
为时人所贬
,
沈废累年
。
后以才
学为大臣张华赏识
,
比之司 马迁
、
班固
。
曾
举孝廉
,
任佐著作郎
,
补平阳侯相
。
其间
,
受荀勋
、
和娇之托辑成《诸葛亮集
》
。
后任
著作郎
,
本郡中正等
。
西晋统一后
,
陈寿开始整理三 国史籍
,
撰成
《三 国志》六十 五卷
。
张华得知后
,
十
分欣赏
,
甚 至表示要付以编撰《晋书》的重
任
。
又荐为中书郎
。
此时
,
权臣荀助因嫉妒
张华而殃及陈寿
,
授意 吏部迁寿 为长广太守
。
寿以母老辞不 就
。
继为镇南大将军杜预所荐
,
任治书侍御史
。
未几
,
母去世
,
丁忧去职
。
不料又为老母安葬地点惹 出事端
。
陈寿本遵
母嘱
,
将其葬在洛阳
,
但此举未为时人所理
解
,
皆责难陈寿何以不将其母葬 到蜀中老
家
。
因此
,
再遭贬斥
。
数年后
,
朝廷欲起用
陈寿为太子 中庶 子
,
未 及就职
,
卒于洛下
。
从陈寿的经历看
,
这 位
“聪
瞥敏识
,
属
文富艳
”
,
才 学过 人的史学家
,
·
生不 遇礁
世明主
,
恰逢君 昏政暗
,
权贵悠肆之 时
。
《
华阳国志
》说 他
“
位望不充其才
,
当时冤
之
”
,
实在是很正确的
。
陈寿一 生的成就集 中于史学
。
他编撰有
《三国志》
、
《诸葛亮
集
》
、
《益
部 省旧
传
》
、
《古国志》
等
。
其中
,
《益
部者旧
传
》
、
《古国 志》两书
,
今己亡佚
;
《诸葛
亮集
》辑录了诸葛亮的主要文稿,
陈寿一生
史学的力作则是
《三国 志》
。
《三国志》是一部以当代人 写当代事的
史书
。
亲身经 历
,
见闻真切本是修史的有利
条件
,
但时代太近也带来一些 困难
,
例如恩
怨尚未全消
,
史料亦未全出
,
于记载则事实
不足
,
于褒贬则形势不便
。
再则
,
魏晋之际
,
社会动荡
,
战乱频繁
,
搜集材料是很不容易
的
。
陈寿修史时
,
大抵魏
、
吴两 国史料稍多
于蜀
,
但真正成书象王 沈
《魏 朽》
、
韦昭
《吴书》之类的也不多
。
至于蜀汉
,
因未专
设史官
,
经过整理的材料和定稿的著作更 少
.
陈寿撰述时
,
只好连零篇残文也 注 意吸收了
。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
,
经过艰苦的工作
.
陈寿撰写 了这部在 中国史学史上深受赞许的
名著
,
为后 世留下 了有关三 国 时期历史的最
重要和最基本的史 料
。
《三国志》
以魏
、
蜀
、
吴三 国史事各自
为书
。
魏志三 十卷
,
蜀志十五卷
,
吴志 二十
卷
。
魏志有本纪
、
列传
,
蜀
、
吴二志不立本
纪
,
仅有列传
。
这种以魏为 正统的处 理方式
后来招致了不少南方偏安政权的文 士们的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