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消
。
其实
,
在陈寿来说
,
却有不得己的苦衷
:
晋受魏禅
,
不承认魏为正统
,
岂不是间接否
认魏晋禅代之合法!陈寿虽然是蜀人
,
入晋
以后写历史怎能不为晋朝政治服务?不过
,
这位才思敏捷的史学家
,
虽置魏于 蜀
、
吴之
上
,
同时又让三国史事各自为书
,
这就明明
表示三国鼎立
,
互不统摄
。
这样处理实在是
既符合实际
,
又 比较高明的
。
陈寿
《三国志》的成就
,
主要在于叙事
简洁可信
,
议论中肯妥贴 等方 面
,
例 如
,
“三顾茅庐”
,
鱼豢
《魏略》
、
司马彪
《九
州春秋
》等均以为是亮
自诣备
。
而陈寿独不
采此说
,
他据诸葛亮本人所撰
《前出师表》
,
说是
“先帝
(刘备)不以臣卑鄙
,
狠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后出师表》一文出
于吴人张俨《默记》
,
但就文中叙事和思想
而言
,
与诸葛亮的情况相距甚远
,
故此
,
陈
寿在为诸葛亮立传时未录此篇
。
至于当时就
在流传并为后人大大神化了的
“空城计”
一
说
,
既不符合事实
,
也不近于情理
,
陈寿也
屏而不取
。
所以钱大听在
《三
国 志辨疑
·
序
》曾赞许陈寿:
“吾所以重承
柞者
,
又在
乎叙事之可信
。
盖史臣载笔
,
事久则议论易
公
,
世近则见闻必确
。
三国介汉晋之间
,
首
尾相涉
,
垂及百年
,
两史有违失者
,
往往赖
此书正之
。
予性喜史学
,
马
、
班而外
,
即推
此书
,
以为过于范
、
欧阳
。
”
钱氏此论
,
对
陈寿甚为推崇
。
就叙事可信来说
,
陈寿还是
担当得起的
。
从议论方面看
,
陈寿对三国历史人物所
作的评论也比较 中肯而有见地
。
对曹操
,
评
日
:
“运
筹演谋
,
鞭鞋宇内
,
揽申
、
商之法术
,
该
韩
、
白之奇策
,
官方授材
,
各因其器
,
矫情任
算
,
不念旧恶
,
终能总御皇机
,
克成洪业者
,
惟
其明略最优也
。
抑可谓非常之人
,
超世之杰
矣,
”
评刘备
:“知人待士盖
有高祖之风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
。
”
评孙权
:“屈身忍
辱
,
任才尚计
,
有勾践之奇英
,
人之杰矣l
故能自搜江表
,
成鼎峙之业
。
然性多嫌忌
,
果于杀戮
。
”
评关羽
、
张飞
:
“并
有国士之
风
。
然羽刚而自矜
,
飞暴而无恩
,
以短取败
,
理数之常也
。
”
这些评论
,
褒贬得当
,
即使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
,
大多也能令人信服
。
当然
,
陈寿的
《三国志》不是没有问题
的
。
首先
,
全书名志而无志
,
确是一大毛病
。
就
《史记》以来的中国史学重视研究典章制
度的传统而言
,
《三国志》在这方面显得很
不相称
。
其次
,
全书文字号称简洁
,
但记事
失于遗漏的也不少
,
刘知几 至有
“
网漏吞
舟
”
之讥(见
《史通
.
人物篇
》
)
。
例如
,
“天下 之名巧”
马钧
、
一代医圣张仲景等
,
陈寿都没有为之立传
。
“曹
操 兴屯田
”
、
“九品中正制”
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
响的事也仅记以极简略的文字
。
这两个毛病
都给后人研究三国史事带来困难
。
当然
,
究
其原因
,
可能都与编撰 中材料缺乏有关
。
所
以
,
刘宋裴松之后来为
《三国志》作注
,
主
要就在补充史料上下功夫了
。
再一方面
,
谈
到陈寿
《三国志》的缺陷,
还要看到他作为
一位封建史学家
,
其言行不可能脱离当时的
社会条件和阶级局限
。
他以当代人的身份写
当代史
,
难如人意之处不少
,
撰述之中亦确有
忌讳曲笔
,
刘知几
、
赵翼等人于此均有指滴
,
陈寿生 当魏晋之际
,
司马氏擅权禅代
,
象后
来为习凿齿
《汉晋春秋》所引的
“死诸葛走
生仲达
”
一类材料
,
他即使掌握也不便写
。
如果以此和历史上以秉笔直书著称的南史
、
董狐
、
司马迁相比
,
陈寿 自是稍逊一筹的
。
不过
,
总的来看
,
陈寿的人品并不坏
,
如果
我们不苛求古人
,
这些缺憾比起他的成就贡
献
,
当然是瑕不掩瑜了
。
《三 国志》
问世以后
,
就引起广泛的重
视和推许
。
当时人夏侯湛已著《魏书》
,
见
寿所著
,
竟坏己书而罢
。
此书在当时的影响
可见一斑
。
至南朝
,
著名评论家刘娜在
《文
心雕龙
·
史传
》中也赞扬说:
“及魏代
三雄
,
记传互出
,
《阳秋》
、
《魏略》之属,《江
表》
、
《
吴录
》之类,
或激抗难征
,
或疏阔寡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