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_从电影_赤壁_说起
(0 次评价)3035 人阅读0 次下载
M / 电影文学 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2009年第11期19 ■ 米文佐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三国演义》因其故事精彩纷呈,出场人物多,历史跨度大,动人心魄的著名战役多如牛毛,充满魅力的英雄豪 杰层出不穷,因而从古以来就被大量改编成花样繁多的戏剧等艺术形式。到当代,尤其是近年来,三国题材更受影视导演 的青睐和观众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三国题材被搬上影视屏幕。电影《赤壁》更是将这一改编热潮推向高峰。这主要是和三 国题材自身蕴涵着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广大受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认同心理密不可分。 [关键词] 三国题材;影视改编;文化魅力;电影;《赤壁》 一、三国题材的影视改编 2009年的中国影坛,花样繁多、风格迥异的贺岁电影 和往年一样,观众的热评依然一浪高过一浪。《梅兰芳》以 厚重的文化底蕴取胜;《叶问》因充满侠义精神的真拳实脚 获得很好的口碑;《非诚勿扰》长于用幽默的手法描摹世相 百态而深受观众喜爱;相形之下,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及其 《赤壁》则见仁见智,颇受争议,受到观众更多的批判和指 责。 吴宇森借用古典名著,搬起历史这块石头,投入了赤壁 的江湖,激起千层巨浪,而观众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 依然不太清醒的思维状态,或摸鱼或激荡或惊险或被摸,故 而或批判或指责都是情理中的事。 事实上,对电影,尤其是贺岁片而言,在有限的时间 里,要做到“大投入、高盈利、专精性、满足观众的观赏要 求”并非易事。著名日内瓦学派批评家就曾强调,批评不是 “立此存照”,不是“居高临下”的裁判,而是参与,是不 怀成见地“投入作品的世界”。 客观而言,电影《赤壁》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尽管 评论界多指责其背离历史,语言不够严肃等。但我们知道, 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着守格与创格的矛盾。缺乏创格的勇气, 文学就无从发展。电影理论家张骏祥曾指出:“电影就是文 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他认为中国电影整体 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在于电影表现手段的陈旧,而在 于文学价值不高。吴宇森导演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三国”就 已经铸就了他的成功。前苏联著名导演C·格拉西莫夫就认 为几千年积淀的文学能够帮助电影导演去深刻研究复杂多样 的生活,并且,一个导演可以从崇高的文学典范中学到很多 东西。吴宇森正是抓住了“三国”这一经典中最宝贵的东 西。 毋庸讳言,一切历史都存在于当下的表述,“罗生门” 是历史的常态,立场的不同衍生出角度、语气的差异,叙述 者的价值观、是非观决定了主人公的形象和价值,吴宇森是 左右互擎的高手。相比而言,《赤壁》对曹、孙、刘三家的 表述,基本上没有太偏颇的地方,《赤壁》中所塑造的人物 给观众以情感上的突破,虽然距历史甚远。[1] 纵观中国电影,长期以来惯于在故事情节上追求戏剧 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戏剧效果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从而使得电影成了一种故事的表述,影片的产生完全依赖故 事本身,这必然造成观众在观赏影片时理所当然地、自觉不 自觉地将影片本身和原本的故事情节产生对照,当二者吻合 的较为成功时,自然会受到好评,否则批判是在所难免的。 《赤壁》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三国”故事及三国文化 自古以来,绵延不绝,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三国中 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情节长期以来已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 固,形成坚不可摧、相对固定的模式和认同感。 翻开中国影视史,有关“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 穷。就电影而言,早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拍摄过一部名叫 《孔明三气周瑜》的电影,由粤剧名家马师曾饰演诸葛亮, 此片年代异常久远,影响平平,现如今已很难被观众看到。 80年代,内地拍摄过一部名为《华佗与曹操》的电影, 用非常规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和华佗较劲的全过程。1998年搞 笑天才刘镇伟曾拍过一部名为《超时空的爱》的三国题材 电影。1999年台湾影帝柯俊雄自导自演了一部名为《一代枭 雄——曹操》的电影,可只在台湾本土赢得了一些反响,曾 经一睹过该片的内地观众可谓凤毛麟角。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古装片、大片风潮的影响,三国题 材的电影不断涌现。在《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刘德华诠释 了蜀国名将赵云传奇的一生,影片依靠漫画式的造型和精彩 的动作场面赢得了票房大热,也再一次印证了三国题材的深 厚魅力。 魅力无限的三国故事,引得越来越多的著名电影导演、 明星一同积极参与,一时间风起云涌,成为影坛一大亮点。 在三国电影热潮的感染和熏陶下,电视界也毫不示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界也掀起了一股三国题材的改编 热潮。这些电视作品以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为基础,刻 画和再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和人物故事,从不同角度阐 释出三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和哲理谋略。尤其是近年来,三国 电视作品的创作更是出现了戏说化、演绎化、卡通化的新趋 势。电视制作者用现代审美观审视传统文化,用丰富夸张的 表现手法使三国文化衍生出新的趣味性和价值观。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内地和香港就各拍过一部名叫《诸 葛亮》的电视剧。 同一时期,内地拍摄了一部上下集的电视剧《桃园三结 义》,香港还拍摄了一部名为《貂蝉》的电视剧。 进入90年代以后,内地接连拍摄了两部三国题材的电视 剧。一部叫做《关公》,另一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央视版《三 国演义》,这版《三国演义》至今仍在各种上星或不上星的 频道中滚动播放,已经成了观众不得不默认的经典。另外 一部是由濮存昕主演的《曹操与蔡文姬》,虽然深受观众欢 迎,但濮版曹操太儒雅,体现不出曹操的豪气。还有一部就 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 ——从电影《赤壁》说起 新锐视点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22 , Processed in 0.40116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