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0 8 年 4月 号 中 旬 刊 大 教 喻 才
《 三国志》 中“ 须 ” 的演化及 “ 必 须” 的成 词
严丽萍董玲玲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06级汉语言文字专业, 上海200234)
摘要 :本文以《 三国志》 为蓝本具体分析 了助动
词“ 须” 的演变过程, 并着重从语义句法结构等方面阐
述了“ 须” 由动词到助动词的转化过程 , 同时分析 了“ 必
须” 这双音节词的句法结构、 意义以及其成词的标准。
关键词 :须助动词同义连用《 三国志》
关于助动词 , 就 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 现代汉语助
动词研究较为充分, 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成果, 而古
代汉语, 特别是中古汉语这方面研究很薄弱。本文在已
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讨论《 三国志》 中的“ 须” 在此
书中分布及使用来进一步认识助动词“ 须” 的演变过程。
一、 由名词向动词的演变
《 说文》 :“ 须, 面毛也。” 《 说文通训定声》 :“ 须, 谓颐
下之毛。 象形。 ” 指颐下之毛这是“ 须” 字构形的本义, 今
作“ 鉴” 。又<说文》 :“ (须十 立)〔 上下结构1, 待也, 从立,
须声。” 徐错系传:“ (须十 立)立而待也。” 段注:“ 今字多
作‘ 需’ , 作‘ 须’ , 而‘ (须+立)’ 废矣。” 《 说文》 :“ 需, (须+
立)也, 遇雨不进, 上(须十 立)也。” “ ‘ 需’ 与‘ 须’ 是同音,
均为心母侯部 , 相俞切。立着等待。经传多借 ‘ 须 ’ 为
‘ (须+立) ’ 。” 由此看来, “ 需” 、 “ 须” 同源。“ 而” 本字为
“ 无” , “ 需” 之所 以会变成现在的“ 需” 可能是文字的讹
变。 “ 需” 的本义为“ 等待” 的意思。 而“ 须” 本义为“ 胡须”
的意思 , 之所以有“ 等待” 的意思, 是因为假借的原因。
从字型上来看先有“ 须” 才有“ (须+立)” , 它们之间是古
今字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看“ 须” 和“ 需” 之间语义发展
的情况。
须 :胡须—等待—表“ 应该” 具有的条件。
需:等待 ‘ 一 州 表“ 应该” 具有的条们 ‘ 一 一 表内心的需要。
它们的区别我们一目了然, 只不过现在的“ 需” 更
发展了一步, 而“ 须” 则停留在了表“ 应该” 具有的条件。
当然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本义与中心意义之间的
差别。本义即“ 词的这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是
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 中心意义“ 是就多义
词在某个时代的各个意义的关系说的,在多数词中它
们是一致的” 0 T m显然, 就《 三国志》 而言, “ 须” 的本义和
中心意义不一样:本义是“ 胡须” 但其中心意义则是“ 等
待” 。 从《 古代汉语》 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心意义是由本义
引申、 假借过来的, 以上所述从认知上来说用“ 须” 来代
替“ (须+立)” , 大概是为了语言简便的原则。这样就使
“ 须” 有了“ 等待” 的意思。
“ 须” 作为本义(胡须)在《 三国志》 中将近290个用
例 中占了18例 , 作为动词表示“ 等待” 的意思大概 占了
77例左右, 用于“ 助动词” 大概有67例。这说明此时“ 须”
作为助动词的用法已经很普遍了。但是 “ 助动词” 的
2 2
“ 须” 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 由动词向助动词的演变
助动词“ 须” 在东汉已经产生主要是用于表示一种
客观的必然性, 不含说话人的主观意志, ② 但“ 须” 在魏
晋六朝即已产生了现在的意思,即说话人对句子主语
实施某一动作施加主观的影响和指令。以往的研究已
经证明了助动词“ 须” 来源于表示“ 等待” 义的“ 须” 。现
在我们以《 三国志》 为出发点分析助动词“ 须” 所形成的
内外部条件。
动词“ 须” 向助动词演变 , 内部条件是具有演变的词
义基础, 这一词义基础在很早的时候已经为它的继续发
展作了准备。 外部条件是句法结构和语境的制约。内外
部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使动词“ 须” 向助动词演变。
(一)词义基础
上文说过‘, 须” 的本义是胡须, 《 说文》 九篇上“ 须”
部:“ 须 , 面毛也。” 但“ 须” 常被用为“ (须+立)” 的假借,
作动词 , 义为“ 等待” 。这里先用表“ 等待” 义动词“ 须” 来
做拟定性的分析。如:
审其定问, 知所趣向, 须东西势合乃进。(《 三国志》 )
在这里, “ 须” 可以解释为“ 等待” , 但同时也可以解
释为“ 需要” 。因为“ 等待” 和“ 需要” 义可相通, <汉语大
字典》 “ 待6必须;需要。《 韩非子五蠢) : 短褐不完者不
待文肃。’ 《 史记天官书》 : ‘ 至天道命, 不传;传其人, 不
待告。’ 张守节《 正义》 : ‘ 待, 须也。” ’ 《 左传》 “ 曰:需, 事
之贼也。’ 又曰: ‘ 需 , 事之下也。’ 皆‘ 待 ’ 之义。凡相待
而成曰‘ 需 ” ’ 。故“ 等待” 义“ 须” 很容易引申出“ 需要 、 须
要” 义。因为做某事需要的条件要“ 等待” 它出现。而且
在上文我们也说到, “ 需” “ 须” 同源, 它的基本含义大体
是在劳动、 运作过程中遇雨就停下来 , 等待雨过而后再
劳作。“ 立待”是应付遇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应” 、
“ 必” 这层含义, 大体就由此抽象出来。可用作助动词。
用例多见于汉代以后的著作。
从以上可以知道“ 等待” 义的动词到助动词“ 须” 在
词义上有个模糊段的出现 , 既可以翻译成动词“ 等待”
也可以翻译成助动词“ 须要” 。
(二) 句法结构
动词“ 须’, 向助动词演变, 必须要符合助动词的条
件。“ 助动词即辅助性动词, 出现在谓词的前面只能带
谓词性宾语, 从可能、 意愿、 应当等方面对其后的谓词
加以修饰或限制的辅助性动词’, (“ 须’, 为应当类助动
词)。朱德熙认为:“ 助动词是真谓宾动词中的一类, 其
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 也可以是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 述补结构、 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
偏正结构。” 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助动词只能带谓语性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