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教 货 料2 0 0 8 年 4月 号 中 旬 刊
宾语, 不能带体词性宾语。
在《 三国志》 中作为助动词所出现的“ 须” 也不例外
地符合这一点。(可以用“ 须十 VP” 表示)
如:宜权停留, 须来年秋冬, 比 尔吴亦足平。(《 三国志》 )
及君主袭取益州, 将帅分下郡县 , 郡县望风景附,
权闭城坚守, 须刘璋稽服, 乃诣降先主。(《 三国志》 )
虽然以上都有“ 须” , 但实际上是不同的两个词, 前
句“ 须” 因为后面的宾语是名词“ 来年秋冬” , 可以翻译
为“ 等待” , 是动词。而后面的那句“ 须” 可翻译为“ 需要 、
须要’, , 这个意义的“ 须” 如带上谓词宾语, 出现在“ 须十
VPI, 结构中, 便很容易发生语法化, 成为应当类的助动
词。(这种结构在《 三国志》 中占很大的比例)
如:事当须报, 不宜辄行。(《 三国志》 )
应当类助动词是从主客观的角度对NP做出 “ 应该
或不应该” 、 “ 要或不要” 实施VP所叙述的动作行为的判
断或推理, 主要有“ 应、 当、 宜 、 须” , 在《 三国志》 中都有
出现。现在我们主要讨论助动词“ 须” 在《 三国志》 中分
布结构。主要为以下几种 : (连用排除在外)
第一, NP+须+VP
第一物, 含气须变, 依乎宇堂 , 雄雌以形, 翅翼舒
张, 此燕卵也。(六朝《 三国志》 )
第二, NP十 Neg+须+VP用于此否定格式的否定词主
要有“ 不” 等。
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
今不须顾妾也。(六朝《 三国志》 )
有两点我们需要注意:首先, 应当类助动词的双重
否定格式很不发达, 从古至今未发展出“ 不须不” 的双
重否定格式;其次, 中古时期, 没有‘`NP十 须” 这种省略
VP的格式, 即使在现代汉语里, 这些词的后面也不能省
略VP。综观《 三国志》 , 里面并没有这种句子的出现。
三、 “ 必须” 出现的句法结构及其成词的条件
(一)“ 必须” 的句法结构
在《 三国志》 中有“ 必须” 的句子出现了6(除了重
复)例, 但并不是每句中的“ 必须” 都是作为双音节助动
词来应用的产 从汉语词语的变化来看是从单音节逐步
向双音节发展的。双音节“ 必须” 来 自“ 必” 、 “ 须” 线性序
列上的连用。“ 必”在先秦两汉就主要用为助动词, 而
“ 须” 在东汉以前是一般动词 , 助动词“ 须” 是在东汉才
开始产生的。在《 三国志》 中“ 必须” 连用的形式根据其
后所接成分的性质来看, 可分为三类:
(1)必须+NP。这类连用形式结构的层次为“ 必/须+
NP", 在这“ 须” 是一般动词, 意义为“ 需要, 等待” 如:凡
使民必须农隙, 不夺其时。(《 三国志》 )
(2)必须+NPVP:这类结构层次为“ 必/须+NPVP" ,
“ 须” 带的是小句宾语, 仍然是一般动词, 意义为“ 须要
或等待” 。
如:方今群凶猾夏, 四海未定, 神器至重, 事在维辅;
必须众贤以清王轨, 诚非一人所能独建。(《 三国志》 )
(3)必须+VP。这类连用在中古时期可分为两种 : 、
第一种结构层次为“ 必/须+VP",“ 须” 还是“ 需要或
者等待” 的一般动词 , 这一类中一般动词“ 须” 从形式上
和意义上已经很难与助动词“ 须” 分开, 但这类在《 三国
志》 中没有出现。
第二种结构层次为“ 必须/+VP", “ 须” 为助动词, 意
义为‘· 必须” , “ 必” 、 “ 须” 同义连用。在<三国志》 中这类
例子就一个 。
如:推此之道, 当由士民之赠, 必须农桑。(《 三国志》 )
从以上可以看 出 , “ 必须 ”连用形式的改变在于
“ 须” 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的改变。随着“ 须” 语法化程度
的加深和带谓同宾语功能的逐步获得, “ 必” 、 “ 须” 也由
非直接成分的跨层次连用变为同一句法层次的并列连
用。双音节“ 必须” 显然来源于这类结构层次为“ 必须/ +
VP', 的同义并列连用式“ 必” + ’‘ 须” 。
(二)判断“ 必须” 的成词的标准
词汇化理论认为,两个语义相近的并列项更容易
粘合成词, “ 必十 须” 属于同义并列连用, 且在中古有较
高的使用频率, 因此容易发生词汇化而形成双音节。柳
士镇认为:中古时期“ 必” + ’‘ 须” 与“ 必须” 无论从意义上
还是从形式上都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从理论上说前者毕
竟是两个词 , 两者一开始结合时只能是同义连用, 从前
者到后者必然有词汇化的过程, 不可能一开始就是词。
我们认为, 从连用的规律来讲, 同义连用的两个助
动词是可以互为先后的,这一现象正好说明连用形式
还未最后定型成词。因而如果“ 须+必” 不再使用, 那么
可以判定“ 必须” 已经定型成词。在《 三国志》 中并未出
现了并列连用“ 须十 必” , 但是并不能说就不存在, 只能
说在这个时期运用的频率比较低。曾经有人提出有些
双音词的两个语素相互颠倒并不能否认它是双音词 ,
并举出例子如“ 玩赏一 赏玩” , 但它们与“ 必十 须” 不一样。
因为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和延续 的的时代 长短基本相
等, 但“ 须+必” 的使用频率和时间远远低于“ 必+须” , 仅
仅在中古和初唐出现。这说明汉语选择的是“ 必十 须” ,
而且由此也可以知道“ 必+须” 是在初唐时凝固成词的。
(三)导致“ 必须” 的词汇化的条件
第一, 汉语助动词可以连用。像英语这样的语言助
动词根本不能连用。如果汉语助动词不能连用的话就
不可能产生“ 必须” 这一双音节词语的。
第二, 汉语双音化的趋势。汉语词汇化从先秦就开
始了, 到东汉时双音化速度加快, 致使中古时期出现了
许多新生的双音节词, 而且一些单音 节词也相互组合,
以双音节的形式出现, 最终导致了双音节词的出现。
第三, 同义连用是构成双音节的主要手段 , 这大大
增加了“ 必” 与助动词“ 须” 在线性序列上连用的可能。
注释 :、
①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p134.
②如:“ 太后以为既已之事, 不须复发。莽固争之,
太后诏曰:? ” 《 汉书· 外戚传》 .
③“ 必须” 作为双音节词在《 三国志》 中仅有一例。
“ 推此之道, 当由士民之赡, 必须农桑。”
参考文献 :
[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2006.
[2」 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句法结构论.南京师大学报.
[3]郭锡良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2004.
[4]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5.
[5〕 王淑清.助动词研究综述.安徽师范大学.
23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