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中童谣价值取向及其成因研究
(0 次评价)2706 人阅读0 次下载
嘴 王科 ( 长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 , 重庆涪陵 408 10 0) 〔摘要〕《三国演义》中童谣价值取向 主要表现在服务政治性 、 彰显文学性两个 方面 。 明代以前童谣在文学中的特殊价值 观 、 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济世安邦思想 、 内 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是作品中童谣价 值取向形成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三国演义》中的童谣 ; 价值 取向 ; 形成因素 ; 研究 童谣是民间歌谣中的一个分支 , 古人 在一些文献中把它称之为 “童子歌”“孺子 歌 ”“ 婴儿谣 ” “ JL童谣 ”“小 儿语 ”“小 儿谣 ”“孺歌” 等 。 《毛传》在解释《诗经》 中 “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 ” 时说 : “ 曲和乐 日歌 , 徒歌日谣 ”。 由此可知 ,“童谣就是 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 、 无 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 ”。 《三国演义》中便 穿插着类似的口头歌谣 , 这些童谣直接或 间接地传达了作者的创作思想 , 体现出鲜 明的价值取向性 。 一 、 童谣价值取向的表现 (一)服务政治性 《三国演义》以汉亡为引线 , 以晋国一 统天下为终局 , 以魏 、 蜀两大集团的矛盾 斗争为小说的主干 , 着力反映了魏 、 蜀 、 吴 三大集团的兴衰史 。 作者以儒家政治上行 “仁政”, 道德上讲 “忠 义 ”, 才能上尚智勇 为标准 , 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 象 。 表现了作者对导致天下大乱的董卓 、 曹操等昏君贼臣的痛恨 , 对创造清平世界 的刘备 、 诸葛亮等明君良臣的渴慕 。 如小 说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霞萌关 刘备自 领益州牧》中写道 : 马超 、 马岱受刘备之 命兵围益州(成都) , 迫使刘璋投降 。 刘璋 惊得面如土色 , 不知如何是好 , 其部下憔 周便趁机劝降道 : “某夜观乾象, 见群星聚 于蜀郡 。 其大星光如浩月 , 乃帝王之象也 。 况一载之前 , 小儿谣云 : ‘若要吃新饭, 须 待新主来 。’ 此乃预兆 。 不可逆天道 。” 憔 周的劝谏似乎很有说服 力 , 先用天象征兆 说明刘备有帝王之象 , 占领西川是天命所 定 , 后用小儿谣说 明刘备夺占成都已是 民 心所向 。 其实 , 刘璋之败 , 既非夭命 , 亦 非失去民心 , 完全是因为他轻信 “ 内奸 ” 益州 别驾张松的花言巧 语 , 上了引狼人室 的当 。 虽然 , 在作者的笔下 , 刘备总是忠 厚 、 仁慈的 , 但在夺占成都这件事上 , 他 无论如何也是不光彩的 。 首先 , 夺占成都 是他早有预谋 , 先是用感情感化张松 , 赚 得张松献出西川地图 , 再以张松为内应 , 以同宗之名骗得刘璋信任 , 名正言顺地带 领军 队长驱直入 , 名为帮助同宗之弟防御 外侮 , 实为借机夺占西川之地 。 可憔周不 但没有一丝一毫责怪刘备的意思 , 反而用 天象 、 童谣来为刘备的行为开脱罪责 , 其 政治倾向性昭然若揭 。 又如 , 小说第六回 《焚金阔董卓行凶 , 匿玉玺孙坚背约》 , 董 卓被以袁绍为盟主的 关东盟军打得大败 , 董卓于走投无路之时 , 企图以自己的女儿 为诱饵来收买盟军先锋孙坚 。 但孙坚并不 领情 。 是逃是战 , 董卓不知如何是好 , 谋 士李儒劝董卓迁都以避其锋芒 , 李儒日 : “温侯新败, 兵无战心 。 不若引兵回洛阳 , 迁都于长安 , 以应童谣 。 近日街市童谣日 : ‘西头一个汉, 东头一个汉 。 鹿走入长安 , 方可无欺难 。’ 臣思此言 ,‘ 西头一个汉 ’, 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 , 传一十二帝 ; ‘东 头一个汉 ’ , 乃应光武帝旺于东都洛阳 , 今 亦传一十二帝 。 天运合回 。 承相迁都回长 安 , 方可无虞 。” 卓大喜日 : “非汝言, 吾 实不悟 。” 遂引吕布星夜回洛阳 , 商议迁 都 。 聚文武于朝堂 , 卓日 : “汉东都洛阳, 二百余年 , 气数 已衰 。 吾观旺气实在长安 , 吾欲奉驾西幸 。 汝等各宜促装 。” “关 东贼起 , 天下播乱 , 长安有蜻 、 函之险 , 更 近陇右 , 木石砖瓦 , 克日可办 , 宫室营造 , 不须月余 , 汝等再休乱言 。” 董卓迁都的情 势非常清楚 ,“ 关东贼起 , 天下播乱 ”;“温 侯新败 , 兵无战心 ”, 不得不迁 ; “长安 有睛 、 函之险 , 更近陇右 ”, 地势险要 , 便 于固守 ;“木石砖瓦, 克日可办 , 宫室营造 , 不须 月余 ”, 取材方便 , 建造宫室快 , 便于 迅速站稳脚跟 。 可见 , 迁都只是走出困境 的政治措施而已 , 决非什么 “应童谣”。 而 李儒 、 董卓的所谓 “应童谣” 只不过是一 种欺瞒属下 、 掩人 耳目的政治手段而已 。 如果真要 “应童谣”, 为何不在战败之前就 迁都呢?显然只是利用童谣为 自己迁都制 造舆论罢啦!由此可知 , 作者在小说中引 用童谣无非是借童谣之说或他人之口揭露 奸贼的狡诈虚伪 , 用顺天应时为心目中的 良君贤臣寻找一个美丽的托词 , 为自己的 政治理想服务罢啦! (二)移显小说的文学性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 中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 , 吸纳长期的 、 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 创作的精华 , 采用 “依 史以演义 ” 的独特 的文学样式 , 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 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 清代的张学诚认为 它是 “ 七分事实 , 三 分虚构 ” (《丙辰札 记》) 。 有人甚至认为小说虚构的成分还要 多于实写的成分这足可以说明小说中的人 物绝不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 , 而是艺术加 工的文学形象 。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绝非 历史真实 , 而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 。 小说 中 , 作者吸取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学传 统中的史诗性思维和神话思维的特点 ,“在 叙事过程中 , 以谣 、 诗 、 揭 、 卜等形式 , 使 之对于情节的发展或人物命运起着暗示或 象征作用 。 如小说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8:15 , Processed in 0.45629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