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国 演 义》中 的 “ 双 面 人”
—周瑜形象分析
刘星红
(益阳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 益阳 4 1 3 0 00 )
摘要 :周瑜在《 三国演义》 中形象变化不定, 给人
一种“ 不正常’:的感觉, 因此本文针对此种现象进行了
简单的分析。
关键 词 :双 重陪衬
“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 谈笑间, 墙槽灰飞烟灭。” 不愧是文坛高手 , 寥寥数
语 ,就写尽了一位历史人物生命中最为绚烂夺 目的光
彩 , 这正是一代文豪苏轼心 目中的周瑜形象。显然他的
这种印象来 自陈寿的《 三国志》 , 还有那些为该书增色许
多的裴松之注。在这部后世屡获好评的史学著作中, 周
瑜基本上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 据史书记载, 身居“ 六
郡八十一州大都督” 的周瑜不仅容貌出众, 多才多艺, 风
流儒雅, 而且还是一位胸怀韬略、 英勇、 善战、 屡建奇功
的杰出将领, 史家称其“ 建独断之明, 出众人之表” 。 就在
苏轼流连长江之畔, 感慨万千地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佳
作的同时, 在都城杭州乃至广大的乡村, 作为民间说书
之一类的“ 说三分” 也正在听众充满企盼的的笔下和说
书艺人的口中, 曾经风流调搅的周郎已经被做了一次较
为彻底的“ 易容手术” 。 这有稍后刊印的《 气国志平话》 为
证, 在这部充满民间气息的讲史小说中, 周郎被塑造成
一位整天泡妞玩乐 、将军国大事放在脑后的浪荡公子
哥。不过, 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心 目中的周瑜形象并不是
来自这些评话 、 杂剧, 而是来 自那部在此基础上创作成
书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
《 三国演义》 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可以用一个词语
来概括, 比如刘备的忠厚、 曹操的奸诈、 关羽的义勇等,
尽管不少研究者对这种较为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式颇
有微言。不过, 这一艺术规律对周瑜却并不适用。这倒
不是因为周瑜其人较之其他人物有什么不同,也不是
因为作品中这个形象写得太好 、 太复杂 , 无法用一个词
语来进行概括, 而是因为这个形象实在是太奇特了, 用
“ 不正常” 一词来描述《 三国演义》 中的周瑜形象不够准
确 , 不够文雅 , 但也算是比较接近实际。凡是读过这部
小说的读者无不感觉到,这位周郎在作品中的表现实
在是太失常了。无论是史书中的青年英雄形象还是话
本、 杂剧中的丑角形象, 都只能概括这位人物形象性格
中的一面, 因为小说作者将他写成了一个双面人, 既是
英雄, 又是小丑, 如同《 镜花缘》 中两面国里的居民。在
作品中, 这位周郎一会儿风流惆境 , 从容不迫, 善待老
将程普, 妥善地处理将帅间的矛盾, 被吴主委以军国重
任, 一会儿又脾气暴躁, 目光短浅, 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他一会儿临阵不乱, 指挥若定, 智斗蒋干, 巧设苦肉计 ,
令部下佩服不已, 一会儿又尽是馒主意, 玩出“ 赔了夫
人又折兵” 之类的小把戏 , 被诸葛亮一一识破 , 玩于股
掌间;他一会儿举荐贤才 , 临死前以鲁肃替代 自己, 胸
襟宽广, 一会儿心胸又变得极其狭窄, 一心和诸葛亮过
不去, 必欲除之而后快, 甚至在曹操大兵压境的关键时
刻 , 竟置东吴安危于不顾 , 想以投降曹操的方式除掉诸
葛亮, 幸亏鲁肃的及时劝阻而未能付诸行动。在小说作
品中, 周瑜不同场合间的表现判若两人, 从性格秉性到
军事才能, 从道德操守到智力水平 , 转眼间就能发生彻
底 的改变 ,如此反差极大的言行举止发生在同一个人
物身上 , 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 仅仅用性格复杂 、 双重
人格之类的词语是无法解释清楚这一现象的。
不过, 仔细阅读作品可发现, 这位周郎的不正常也
是有规律可循的, 可谓间歇性的发作。那就是在处理东
吴内部事务或与曹操一方作战时,周瑜往往是精神焕
发, 神勇无比, 游刃有余, 一副少年老成的英武形象。但
是, 一旦与刘备一方交锋斗智特别是面对足智多谋的诸
葛亮时, 周瑜立即就换了一副面孔, 风采顿失, 变得愚蠢
无比, 屡受挫折, 成为一位结局可悲的弱智者。 宽容与狭
隘 、 睿智与愚蠢 、 从容与暴躁 、 远谋与近视 , 就这样奇怪
地缠绕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在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人物
应该说是极其少见的, 即使是有 , 也应归人精神不正常
者的行列。 如此一位精神极度不正常的人物何以能成为
东吴的得力干将, 屡屡得到孙策、 孙权的信任和重用 , 被
委以军国重任, 看完作品, 面对表现如此失常的周瑜, 不
能不产生这一疑问。要知道, 东吴就是依靠这样的人物
立国存身, 成为鼎立局面中的一方 , 并维持了比西蜀更
长的时间。显然, 在小说作品中, 这位周郎出了问题。
自然, 问题不在周瑜本人, 而是出在小说作者身上,
究其根源, 乃是作者对周瑜的定位有些问题。尽管周瑜
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是东昊事业的重要支
柱 , 但在作者的安排下, 他不得不为作品中另一位更为
重要 的核心人物—诸葛亮作陪衬服务。在小说作品
中, 周瑜主要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而出现的, 正如同福
尔摩斯探案集中那位整天作张口结舌状的华生, 以自己
的无能和愚蠢来衬托福尔摩斯的高明。有了周瑜的衬
托 , 诸葛亮的形象倒是写得十分光彩 , 又是舌战群儒 , 将
东吴群臣一概骂倒, 又是草船借箭、 巧借东风, 活生生将
周瑜赤壁之战的盖天功勋全部抢走不说,还屡出毒招,
最终将周瑜三气而死。 按说次重要人物为最重要人物作
陪衬并无不可 , 只是作者这样淋漓尽致 、 毫无顾忌地写
来, 诸葛亮倒是写好了, 但周瑜却被写得人不像人, 鬼不
成鬼了。显然 , 诸葛亮形象塑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