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 丹 亭》悲 剧 审 美 形 态 论
何小平曾艳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 0 0 )
摘要: 汤显祖的《 牡丹亭》 系明代传奇, 其戏剧情
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
论解读, 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
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 中国古典悲
剧的“ 苦乐相乘” 、 “ 悲喜交错” 的民族特 色的审美风格 ,
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 穿插、 喜剧结尾的悲剧 内核 、
悲剧意蕴、 悲剧效果 史、 悲美的语言 色彩和作者的悲剧
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 , 以对《 牡丹亭》 的悲剧审美形
态重新进行界定。
关键词 :《 牡丹亭》 悲剧审美形态
《 牡丹亭》 具有“ 苦乐相乘” 、 “ 悲喜交错” 的民族特
色的审美风格和虚幻复合的艺术魅力。而学术界颇多
争议的焦点在它是悲剧 、喜剧抑或正剧的审美形态和
艺术属性的划分上 :郑振铎认为《 牡丹亭》 “ 于喜气重重
中闭幕” , 是一部“ 离奇的喜剧” 川。赵景深肯定“ 《 牡丹
亭》 是悲剧” [ 2 ] 。 尚永亮认为《 牡丹亭》 是“ 一部兼悲剧、 喜
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 , “ 全剧5 5 出, 前
28出大体属于以喜衬悲的悲剧 ,后27出属于以悲衬喜
的喜剧” [ 3 j 。叶长海则认为“ 如果把这个剧本归为喜剧 ,
则对剧本主人公 的境遇 、命运和性格发展趋势以及剧
中许多戏剧场面的悲剧性效果难以解释; 但如果把它
归为悲剧 , 则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至少要削去剧本的一
半 , 否则这个‘ 悲剧 ’ 将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 因
为它除了‘ 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 以外, 还充满着另
一股喜剧的气氛” [ 4 j 。 因而《 牡丹亭》 应是一部“ 悲剧和喜
剧揉和在一起的‘ 悲喜剧” ’ 川 。 笔者认为, 由于《 牡丹亭》
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
以牺牲周瑜为代价取得的。 运用陪衬手法时是否一定要
将陪衬者牺牲掉, 这是值得怀疑的。能否在写好被陪衬
对象的同时也兼顾陪衬者的形象,达到双赢的艺术效
果, 对小说作者这样优秀的写作高手来讲, 并不算是特
别苛刻的要求, 因为在《 三国演义》 中, 为诸葛亮作陪衬
者除了周瑜之外 , 还有那位老谋深算的司马爵, 而后者
在作品中的表现显然比周瑜要正常得多。
小说创作不同于编撰史书, 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史
实来写, 作者完全有虚构想象的权利。他有写出人物负
面性格的权利, 也有将历史人物彻底“ 易容” 的权利, 即
使是将周瑜写成丑角也无所谓。但是对其言行举止、 思
想性格各个方面的描写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背离, 发
生抵悟。 而小说中周瑜形象的描写恰恰正是犯了这个毛
病。如果仅从书中和诸葛亮斗智的这类事迹来看 , 心胸
狭窄、 脾气暴躁的周瑜倒也写得颇为传神, 但是一旦放
在整部作品中来看, 问题可就大了。因为在小说作品中
周瑜并不总是和诸葛亮同时出场的, 在没有为诸葛亮作
陪衬服务的时间里, 他的形象变得如此高大。如果将诸
葛亮缺席时的事迹归纳到一起来看 , 周瑜又成了一位胸
J 怀远大、 智勇双全的少年英雄形象。 人格再分裂 , 精神再
有问题, 也不至于反差如此大, 大到不可理喻的程度。
何 以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人物竟沦为一位昭
显他人辉煌的次要角色,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东吴在作品里失去了三国鼎立局面中的支柱地位 ,
没有像魏 、 蜀那样成为全书描写的重点, 反而成为为双
方添色的陪衬。其 自身色彩的亮丽与灰暗, 黑与白, 完
全取决于陪衬对象的性质。遇到形象高大的刘备一,
东吴只能成为委琐卑劣的反,即使是占上风的时候
也是如此 ;而遇到严加针贬的曹操 一, 反倒能显出几
分亮色来。于是全书中, 东吴一方的主要人物如周瑜 、
鲁肃等仿佛夜晚从一家酒吧、 夜总会到另一家酒吧、 夜
总会不断赶场子的流浪艺人, 卖力地奔波于刘 、 曹两方
之间作陪衬。结果, 刘曹两方主要人物的形象倒是写好
了,但东吴一方的人物却一个个因此而得了精神分裂
症, 行为有悖常理 , 无一不表现出难以理解的双重或多
重人格。东吴帝王一级的人物如孙坚 、孙权等尚且如
此 , 经常被写得不堪 , 作为臣下的周瑜 、 鲁肃等人物也
只能跟着不正常了,他们虽然在东吴都是支撑大局的
关键人物 , 但在全书中只能充当陪衬角色 , 不能得到正
面的充分展现 , 成为这场文学冤案中的受害者。
继续深究下去, 这一奇特现象的产生无疑也与《 三
国演义》 的成书方式有关。应该说, 在《 三国演义》 成书
之前, 曾存在着两个面 目迥异的周瑜形象, 两者有着史
家和民间 、 真实和虚构 、 英雄和丑角 的区别 , 形象的正
反之中蕴涵着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 的差异 ,相互之间
存在矛盾。不加选择地都写进一部书中,肯定会出问
题, 两个人物会在书中打起架来。显然, 作者难以割舍 ,
想兼收并蓄, 既从史书中取材 , 又要利用民间传说 , 但
他没有很好地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并加以贴切地
弥合, 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加之小说中周瑜又要
作为陪衬人物出现 , 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现象 。
不客气地说 , 这也可以说是《 三国演义》 中的一个败笔,
不能因其经典地位而刻意掩饰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这一现象并非《 三国演义》 所独
有,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小说作品中, 看来这是中国
古代小说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其中的缘由确实值得深思。
不过瑕不掩瑜, 尽管《 三国演义》 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
的缺陷和失误, 但这并不妨碍其古代小说的经典地位。
7 3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