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1期· 三国研究 ·
《三 国演 义 》 接受 的 文化 阐释
张红波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摘要:《 三国演义 》
[ 1]的创作是作者个人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集大成
,而本书的接受过程也是在文化语境
中产生的,在接受过程中,虽然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这纷繁复杂的表象之外,其实还是有些文化含义贯穿
始终,本文择其要者加以论述,分别是强烈的政治教化功能,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接受过程;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 I 2071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 (2009) 01—135—05收稿日期:2008 - 04 - 08
作者简介:张红波(1982 -),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和理想品性,使得文学阅读成为满
足人们情感补偿的最理想的方式之一。尽管接受主体本身
有着不同的、 多样的精神需求,但接受对象本身的审美属性
却决定了接受主体需求的审美对象化,从而使文学阅读在现
实生活的意义上,虽然偶尔也会表现出一种(或一些)非心理
化的、 物质性的需要,在物化文本的解读形态上体现出认识
价值和文化特征,但就整体的需求与动机而言,从情感宣泄
到心理补偿,从审美发现到自我实现,从个人需要到社会理
想,总还是直接体现为具有特殊内涵和确指的审美心理需
要。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价值和本质力量的确认方式,
文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历程,在
文学活动中,始终都体现着人对自身命运和本质内容的关
注,发现及反思 。
[ 2 ]同样
,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中也无一
不掺杂着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生活体验,文化熏陶,阶级属
性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
度上制约甚至是决定了对作品解读的某些特征,使之成为一
种必然的存在。明清时代对《 三国演义 》 的接受虽然表现出
了多种多样的形态,但这些无疑都是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产
物。
一 强烈的政治教化功能
对政治的极端重视和把文学视为“ 载道 ” 的工具,是中国
古代文学极为显著的特征。早在《 诗经 》 中,其功能被表达为
“ 采诗以观民风 ” 。孔子提出了“ 兴、 观、 群、 怨 ” 的诗教观后,
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这种观念就一直以主潮流的姿态存在
着。 《 诗大序 》 中阐发了诗的作用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
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原人伦,美敦化,移风俗。 ” 把文学与
社会的各个环节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以此来确定文学在整
个文化体系中的作用。文学的这种定位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及
评价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有无政治教化功能甚至
成了评判作品成功与否的准绳。
《 三国演义 》 在创作阶段在整体上已然遵循了这种原则,
把整个叙事结构框定在“ 尊刘反魏 ” 的道德体系中。而明清
时代在对《 三国演义 》 的接受过程中,强烈的政治教化功能也
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各阶层对是书
的评价。 或者说正是社会各阶层对其教化功能的延伸阐发才
使得《 三国演义 》 具备了如此影响力 。
《 三国演义 》 面世以后,接受者就围绕着 《 三国演义 》 的教
化功能对其进行肯定和弘扬。蒋大器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
序 》 中提到:“ 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
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 ” 从有利于历史事实的普及这个角
度出发肯定了其作用。张尚德则是提到了它的几大功能:
“ 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不得研精覃
思,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奸贪谀佞必
当去,是是非非,了解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 ” 著
超《 古今小说评林 》 中也谈及到这一点:“ 小说之主脑,在启发
智识而维持风化。 中国各古本中,无论何种小说,于伦理
二字却都有价值。 《三国 》 谭、 尚相争,丕、 植相逼,孙权之谋
嫁妹,春香之告黄奎,是反写也;曹后责兄,枭姬哭江,赵云拒
赵范之嫂,桓侯堕麦城之血,是正写也。” 这些完全是站
在传统儒家重社会功用性的角度来肯定《 三国演义 》 的 。在
明清两代,用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来肯定《 三国演义 》 的言论
53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