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胜枚举。这是评论者从评论客体本身的特点出发而做出
的评语,这也说明了在接受机制中贯穿着一种浓浓的功利色
彩。
以上是评论者对《 三国演义 》 本身所能起到的社会作用
的一些夸大性修饰和概括 。个中缘由首先是这种文化心理
的影响而造成的一种无意识比附,而延伸的则是借助这种文
化心理本身的优势对此书进行一种张扬和首肯。在这种文
化心理的核心指引下,文学成了一种实用工具 。于是便有了
所谓“ 温柔敦厚 ” 的诗教,所谓“ 发乎情止乎礼义 ” 的创作原
则,所谓“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 的审美批评标准
等。 “ 文以载道 ” 这几个字影响了几乎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学
创作和文学评价 。各个时代文学思潮的演变时常发生“ 文 ”
与“ 道 ” 到底哪个更重要,哪个是“ 体 ” 哪个是“ 用 ” 的论争,但
无论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文学始终是离不开“ 道 ” 的。只是
“ 道 ” 的涵义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发生形式上的变更,但这些都
改变不了古代文学创造和评价阶段强烈的政治教化功能的
文化特征。
政治教化的作用就是意图把世人都培养成符合传统儒
家“ 忠孝仁义 ” 的君子。而在封建时代这种伦理道德非常突
出的模范典型都要被统治者或者儒家经典无限推崇,并试图
在社会范围内开展造神运动。使之成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
治及社会风俗淳化的标本 。而对这些人进行肯定则成为政
治教化功能的一个二级延伸。
这一点也很明确地表现在《 三国演义 》 的接受体系中 。
虽然 《 三国演义 》 中 “ 尊刘抑曹 ” 或叫做“ 扬蜀黜魏 ” 的思想有
其历史流传的渊源和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但明清士人对刘
备和诸葛亮等人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道德层面的评
价。他们的评价虽然主要是肯定蜀国君臣,但可以说整体的
评价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也消融了门第和身份的偏见,
而形成了一种以仁义为主、 以忠贞为辅的评价体系。这是因
为仁义是无国界的,而忠贞则带有一种阶级属性和可能形成
的道德误差。在这种评价的准绳中,我们可以看到士人对道
德的高扬:刘备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而不取徐州;在追兵将
至的危急之际,却依然照顾着那些愿意追随自己的百姓;在
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不去扰民 。 刘备实行的是“ 仁政 ”,符合
传统儒家的明君要求。刘备为了全兄弟之义而宁愿放弃赖
以生存的“ 联吴 ” 的基本国策,虽然最后落得“ 托孤白帝城 ” 的
悲惨结局,也使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实力受到了极大的
创伤。在事业上他只能算是个失败者,但这种悲剧性的失败
换来的是千古以来的同情和赞赏。这些从自南宋朱熹以来
一直持有的蜀汉正统的伦理取向中就能见出这一点。明清
时代各种评点本都是遵循着“ 帝汉黜魏 ” 的原则,各种评论也
是把蜀汉当成是大汉江山惟一合理的继承人 。虽然这很大
部分是因为刘备挂着个“ 大汉皇叔 ” 的招牌而具备一定的正
统性,但更重要的则是刘备可谓封建统治者及士人眼中理想
的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言人。这种不是太生硬、 亦非赤裸裸说
教的方式,更能让士人及社会各个阶层在生动的故事情节、 理
想和结局之间的巨大反差中感受到一种震撼。统治阶级和士
人的评论这时就担当着一种引路人的角色,让世人在潜移默
化中已然受到了这种政治教化功能的熏陶和感染。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羽,作为在各方面都吻合士子
们审美需求的忠勇儒将。在历史的演变中,他的地位一直在
上升,到了毛宗岗的评点本中甚至给了他无上的评价“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
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 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
人;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人:是古今来名将中第
一奇人。 ”(毛宗岗 《 读三国志法 》)在《 三国演义 》 版本的演变
中我们也能看出关羽在不断走向完美:对他道德行操有污的
瑕疵情节全被删掉或者是异化了。诸如关羽向曹操讨娶秦宜
禄之妻,月下斩杀貂禅等等。而增添了许多史实中根本不存
在的溢美情节。杯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这些都是世
人为教化功能或说是精神寄托而创造完美道德符号的产物。
反之,曹操为了得到江山而不择手段,利用权谋铲除异
己,为了平息军心而杀害王垕等等,这些恶行作为罪证永远把
曹操绑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因而他也一直都受到了士人的
谴责 。 在对曹操的评价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众多
评家往往服膺于曹操的治世之才,常常称赞其在某个历史时
刻表现出来的杰出才能或非凡魄力,但一旦涉及到忠义等这
类大是大非的命题时却又一致对其口诛笔伐。其实这种现象
也是在伦理至上的框架内产生的。同样,对一些忠义之士,不
论其效忠对象性质如何,评者均以赞笔出之,也是以上文化心
理影响下的产物。
另外,在封建统治阶级对 《三国演义 》 的接受态度中我们
也能明显见出这种倾向。他们牢记曹丕视文学为“ 经国之大
业,不朽之盛事 ” 的训条,极端重视文学对世道人心的影响。
清朝颁布的禁令中把社会黑暗等一切阴暗面都归之于小说
“ 愚民之好勇斗狠,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
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世道人心,大有关系。 ”
[ 3 ]“ 刑讼之
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
[ 3 ]这些也都是基于小说
具备政治教化功能而做出的反面推论。同样,有些思想比较
陈旧的理学家反对 《三国演义 》 的流传也是基于政治教化方
面的考虑 。 他们与正面肯定的那些人的不同在于在同一个客
体中延伸出了不同性质的内容。而立足点则是完全一致的。
二 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综观中国古代文学,从作家的主张、 创作目的,到作品所
反映的现实内容,绝大多数体现着一种积极入世精神,形成了
63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