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
试论《三国演义》之“义”
张润泳
内容提要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超越一切不同派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观念而
存在的道德评判标准。因此, 《三国演义》不仅具备了文学层面的审美意义,更重要的
是透过种种“义”之表现来昭示世人,从而具备了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终极评审意味。深
入分析可以发现,书中所颂之“义”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忠义、信义、贞义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忠义 信义 贞义
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和魏、蜀、吴三国纷
争为背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吴亡为止,时间跨度近乎一个世纪。全书
以“义”为红线,将近百年的朝代兴亡、战争成败、人事悲欢、君臣遇合
等大大小小的故事进行贯穿,使这部历史小说成了“义”的颂歌。书中所
颂“义”之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义
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观念里,忠于君主和国家是最
重要的。 《尚书·商书·伊训》云: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1](P2468)
《忠经》谓: “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 ,[2](P215)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 ”[2](P216) “忠义”是《三国演义》中“义”之
主体,它着重体现了臣下对君主、部下对属主等矢志不移的忠诚。书中以
浓墨重彩记载了大批忠义之士,有“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王允、董承、
伏完等;有忠于属主、谏诤而死的王累、刘諶、张布等;有血染疆场、死
于王事的太史慈、甘宁、黄忠等;有慷慨赴死、临危不降的关羽、张任、
庞德等。 在众多的忠义形象中,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