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易主现象
(0 次评价)2619 人阅读0 次下载
第 1 页 共 2 页 学知报/2010 年/12 月/6 日/第 C07 版 教学论坛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易主”现象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易主”现象 蛟潭二中 王胜生 引言:提出论点:俗话说: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在《三国演义》中“易主”是 一种极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易主呢?他们易主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以什么样的 形式来易主,他们易“谁” ,什么时候“易”?这都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而选择。这里我 们分如下几点来分析: 一、 “易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天下纷争,诸侯称霸,大大小小的诸侯你争我夺,给易主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有了自己选择 舞台的机会。 1、天下纷争,诸侯称霸,是“易主”的社会根源。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政局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 五霸、战国七雄的分裂局面,通过两汉时期政局稳定、经济较繁荣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统治 集团日趋腐朽,外戚宦官相继专权,尤其是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导致朝政日非,以至天下人 心思乱, “盗贼”四起,军阀势力遍布各地。东汉末年封建最高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大小军阀数 量众多,剧烈的土地兼并,战乱不休,为“易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2、择主而事,建功立业,是“易主”的主要原因。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些地主、豪强、谋臣、 策士、武夫,为了择主而事,建功立业,份份卷入了大地主豪强你争我夺的斗争之中。然而,由 于地域所限,门阀制约,许多人在“保明主,取功名”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起初,他们在自 己的成长地崭露头角,走上舞台,保一方“主” 。可是“明主”难求,有的“主”胸无大志,只 知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有的虽有大志,却人才缺乏,地少人稀,一时难有立足之地;有的虽兵 多将广,但不善谋断,缺乏主见,常常丧失良机;有的却因不良性格成为笼络人才的制命弱点, 成为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 3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是“易主”的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泛滥。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无论文臣还是武将, 弃小附大,避弱趋强,朝秦暮楚, “易主”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对那个极力宣扬忠义的社会, 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二、 《三国演义》中“易主”现象的几种类型,分类如下: 1、全身之策 在烽烟四起,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为保全性命而投靠对方。如:赵范、陈应弃曹操而投刘备, 张郃弃袁绍而投曹操等等。 2、弃暗投明 因君主胸无大志,或无忠君救民之心,或本是庸才,为展现宏图只得再觅明君。如:赵云弃 袁绍、公孙瓒而投刘备;徐晃弃杨、韩而奔曹操皆属此类。 3、卖主求荣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了荣华富贵,忘恩负义,弑杀其主而投之。如:吕布弑丁原、董卓、 杨松卖张鲁而降曹操等等 4、感于恩义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如:张松送川图给刘备,严颜感张飞之恩而降刘备等等。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8:08 , Processed in 0.4263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