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0 次评价)5351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宋克夫 1 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学 伦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由于这一特质与政治 的交融与渗透, “仁政”抑或“王道”曾被正统的儒学思想家们推崇为理想 的政治。作为一部“合天理,正彝伦” , “折衷于紫阳《纲目》 ” (毛宗岗《读 三国志法》 )的历史小说, “仁政” 、 “王道”思想,无疑成为《三国演义》 思想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首先表现为用伦理规范处理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 出特点是 “仁慈爱民” 、 “爱惜军士” 。 在诸侯并起, 战乱纷繁的历史环境中, 刘备“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 “并皆存恤” , “广布恩德” 。这固然也出于建 立统治的需要,但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刘玄德携民渡 江”中,面临着曹仁、曹洪十万追兵立至的危险,刘备所想到的不是自身 的安危存亡,而是“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 “曹军若到,必行不仁,伤 害百姓” ,毅然携民渡江。正因为刘备“恤军爱民” ,故尔得到人民的拥戴。 治理新野时,百姓歌颂他说: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备 身上所体现出的“恤军爱民”思想,无疑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仁政”的 希望和理想。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其次表现为用道德规范调整统治集团 之间的关系。在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宽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7 09:09 , Processed in 1.0055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