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0 次评价)5359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 仁厚德” , “仁慈宽厚” 。吕布在定陶为曹操所败,到徐州投奔刘备。糜竺劝 说: “吕布乃虎豹之徒,不可收留,留则伤人” 。关、张也谏: “吕布有夺徐 州之意。 ”而刘备则以义为先: “吾以善心待人,人不肯负我” , “他若要徐 州,吾当相让” 。迎之以礼,待之以诚。在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刘备的 宽厚礼让,不过是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关系的理想化的表现。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还表现为用道德规范维系统治集团内 部的人际关系。在统治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 是“知人待士” , “心存忠信” , “推诚相信” ,温厚待人。这不仅表现为对关 羽、张飞誓同生死,患难与共,对诸葛亮、赵云、黄忠、严颜等人也无不 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即使是对于降将,也“以仁义相待” 。正因为如此, 降将严颜、黄忠、魏延、马超等人皆能为其所用。在统治集团内部人际关 系的处理上,刘备的“仁义相待” , “推诚相信” ,只能是“仁政”思想在人 际关系上的理想体现。 2 虽然“仁政”理想是《三国演义》所体现的重要思想,但是,构成“仁 政”思想的伦理和政治却是两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范畴。伦理的本质是 为了推行道德规范, 强调的是所谓 “义” ; 政治的本质是为了维护某一阶级、 集团的利益,注重的是所谓“利” 。由于伦理与政治各自特定的本质,决定 了这互为对立的二者溶合物的“仁政”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很难成为现 实。虽然,孟子在《告子上》中早就提出“舍生而取义”的重“义”思想, 朱熹也认为“王霸之辨”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义”与“功利”之间,蒋大 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也强调“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 。但在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9 16:12 , Processed in 0.52444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