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年 月
第!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加盯囚 #% &&% (乐习) +, 如冈.回/加山口
0 1
.
岌刀,
泊!
《
三国志》日译本释疑
倪永明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
江苏 镇江 ?2?3 24
摘要
5
《三国志》日译本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范例之一
,
就是其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
的严谨学风
。
本文对日译本提 出的二百四十处疑问
,
结合前人及时贤的研究成果
,
进行了初步的辨析工作
。
文章主要圈绕日
译本作者提出的
、
尚未引起国内学者重视的内容展开论述
,
这之中有些能够解决的
,
也有尚待方家踢教的疑难
问题
。
关扭词
5
《三国志》
6
日译本6
史实6词语
6
辨疑
中圈分类号
5
7?48
文献标识码
5
文章编号
5
233 9
一232
:?33 ;3 !
一3 3
?!一3 !
由日本学者今燕真等人完成的:三国志》日译
本?
? 全
册
,
含裴注!
,
出版已近二十年
,
是《三国
志》唯一的现代文全译本
。
由于出版以来尚未引起
国内学者的重视
,
笔者此前曾撰写了《 三国志!日
译本评介!
。和
? ?
三国志!臼译本得失谈》
#
两篇
小文进行了初步介绍
。
本文再就日译本作者在译著
中提起 的疑问
,
做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
发现
“存疑
阴如
”
是日译本贯穿始终的一个翻译原则
,
该书通
过行文注和卷后注用下列三种方式提出疑问
一
、
直接用
‘, ?
%
! ’’表示疑问
,
计 &处
二
、
用
“不明、
不详
、
有待方家指教
”
等词语明示疑问
,
计( )处
三
、
用
“暂且这么翻译、
对这样的翻译没自信
、
可
能是这个意思
”
等不确定的说法示疑
,
计 处
。
综
观+& 条存疑
,
有些是中国学者已经解决的
,
如《魏
志十三
·
王朗传》注引《魏略》
“太祖请同
会
,
嘀
朗曰
‘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杭米饭也。
”
’
,日译本
不明白
“折”
的含义
,
而《三国志校话》
明确指
出
为求精米而脱去米之粗皮
,
谓之
“折”,
魏武方
?今鹰真等译
,
《正史三国志拭全八册!
,
筑摩书房
,
./ /+一/ 0
年? 选自筑康书房
./ ((年—./ /年出版的世界文学全
集第 + &卷!
1
2倪永明
,
? ?
三国志》日译本评介 !
,
古籍研究
,
+? 3 抖
·
卷
下?总第 & ) 期!
,
+/ /
一0以
1
#倪永明
,
? ?三国志!日译本得失谈!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的4
?&!
1
) (一.
1
,本文所引?三国志!原文为. /4 / 年版中华书局陈乃乾校
点本
1
吴金华
,
《三国志校沽》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 则 !年
,
/ .
1
崇俭
,
故惆之耳
。
有些是翻检一下《汉语大词典》
等大型语文工具书就能解决的
,
如?魏志八
·
公孙
度传》注引《魏略》
“
臣之懊懊
,
念效于国
,
虽有
非常之过
,
亦有非常之功
,
愿陛下原其蹄朗之愈
,
采其毫毛之善
,
使得国恩
,
保全终始矣
。”
日译本不
明白
“蹄阂”
的词义
,
而《汉语大词典》. ..伙)
逾胭
,
亦作
“蹄阅”,
越过宫门
,
谓不忠于朝廷
。
有
些是国内学者也 尚未解决的
,
如?魏志三十
·韩传
》
“臣智或加优呼臣云遣支报安邪椒支清臣离儿不例
拘邪秦支廉之号
。”
对该句的句读和解读
,
国内外学
者还没有确切的见解
。
限于篇幅
,
本文对日译本中
提起的疑问
,
将撤开前辈学者或时贤已经论说过的
内容?不论其有无定说!
,
同时对借助一般工具书或
参考书就能解决的问题也暂置一边
,
仅就笔者以为
是由日译本作者首次提出的疑问做一点分析研究
,
这中间有一些问题尚待方家赐教
。
日译本中的这类疑问
,
从内容上可以归整为
“无
法正确解读被引用的古籍
、
不明古语词 的含义
、
对
天文职官事件等一些史实理解发生困难
”
等几个方
面
,
下面就其中. /个例子按类分述如下
。
一
、
无法正确解读被引用的古1
收稿日期
+以拓刁压..
作衡简介
倪永明?
.喇拓5
!
,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文
学博士
。
研究方向
《三国志》专书
、
汉日词汇
比较
、
汉日对译等
。
〔例.〕
《魏志一武帝纪》注引《魏书》
臣
松之以为杨彪亦曾为魏武所困
,
几至于死
,
孔融
竟不免于诛灭
,
岂所谓
“先行其言而后
从之
”
哉6
非知之难
,
其在行之
,
信矣
。
?.(!
日译本?第一册第
.+ ( 页
,
简做
“
. . .+ (
”
,
以下同此
例!认 为《论语
·
为政》中的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在此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
、
先用行动来证明所要说
的
,
然后再把它表达出来
。
二
、
先说然后按照所说
的去做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