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
9
0
年第
2
期
河 北 大 学 学 报
《
三 国 演 义 》 回 目 的 创 立 及 其 演 进
郑
铁
生
中国古 典长篇小说分回有 目
,
首 创于 嘉靖本
《 三 国演义
》
。 从此
,
回 目便成为 明清小说
,
以及近代小
说 的民族形式
。 虽然回 目短小凝炼
,
但它在 整部书的艺术系 统中却起着
“ 以 一 目尽传 精神
” 的重 要作用
,
是产生 审美价值 的有机组成 因素
,
而且具有 鲜明的 民族 风格
。
回 目
,
作为艺 术美的外在形 式
,
它的产生既 受 到 中国文化 的影响
,
又 是审美实践 的产物
。
回 目形 式美
的主要特征是对称
。
它本来 是自然界和 社会生活中一种规律 性的表现
,
花草树木 的叶脉对称都 是十分有规
则 的 ;
鸟 兽鱼虫的眼晴都存在 着严格的对称 关系、 故 宫建筑 群体依据北京的 中轴线
, 对 称布局
, 庄严稳 重
,
崇高 肃穆 美 学家李泽厚 认为
:
“ 一 定 的 自然质料如色彩声音
· ·
·
·
一定 的 自然规律如整齐 一律 之所
以成为美
,
之所 以引起美感 愉悦
,
仍在 于 长时期
(几 十万年 ) 在 人类的生产劳动 中肯定着社会 实 践
,
有
益
,
有用
,
有利 于人 们
,
被人们所 熟 悉
、
习 惯
、
掌握
、 运用
,
所 以
,
客观 自然的形式美 与实 践主体的
知觉结构或形式 的互 相结合
,
一致
、
协调就 必然 引起人们的 审美 偷悦
。
” 因此
,
“美之所 以 不 是一般 的形
式
,
而是 所 谓
` 有意 味的 形式
’
,
正在 于 它是积淀了社会 内容的 自然形式
。
”
(
《 美的历 程 》 第 3
0 页 )
对 称
、
和 谐
、 节奏这些 艺术美的 形式 一旦 和汉语文字系 统 结 合
,
不 但独具 鲜 明的 民族 特色
,
而且产
生 更加旺 盛 的生命力
。 早在 先秦那些 口 耳相传 的民谣谚语
,
就 习贯 易 于 记 诵
、
短小整炼 的对偶 形式
。 两
汉时期
,
在 赋体中得到 了自觉而广 泛的运用
,
出现 骄散 相间的现象
。 到 了魏晋 六朝骄体文繁兴起来
,
把对
偶
、
韵律 和节奏等表达形式发展 到顶峰阶段
,
几 乎 占领一切 文字领域
。 而后 历朝历代
,
都 是 余 风 时炽 时
落
,
从未 绝 迹
。
至于 在诗 歌和对联 中的表现
,
使 用层 之广
,
运用率之高
,
更 是举 世 皆
知 的了
。 大量 的文 化
现 象表明
,
对 称作为一 种美 的形式和汉 语文字系统相结 合
,
便会产生得天 独厚 的 审美效应
。 汉字声音
、 形
休
、 意义三位一体
,
且 一字一音
。 这对讲求句 式结构平行对仗
、 词 语相互对称
、 声 调一律相应的对偶表达
手段是至 关重 要 的
。
汉语文字的特点为对偶 这一艺术形式美 的要 素组合提供了天 然的条件
,
这大概是真正
的 国
仁
事
。
我们上面从对偶形式美 产生 的审美需求
、 文 化背景 和组合 要素等几个方面做 了一下扫 描
,
目的是想 揭
示 这样 一个意图
,
中国古 典小说回 目这种对偶形 式
,
是带有 深刻的民族 的文化 的积淀
,
站在 这样一个制高
点 上
,
回头 审视古代小说 这一外在 形式 美
,
便会将
“远 近高低各不 同
” 的现象易弄明 白
。
分 回有 目 创立 于 嘉靖本
《 三 国演义
》
,
在 此之前 的小说 只分卷不分 回
。
回 和 回 目的形式第 一 次 出 现
了
。 其主要标志
:
一
、
嘉 靖木
《 三 国演义
》 分2
4 卷
,
每 卷 J
0 回
,
共 2 ,0 回
。
回 末 出现了
“ 欲知后事如 何
,
且 听 下 回 分
解
” 式 的结 尾
。 例如 第 2 回结尾
:
“试看董 卓性命如 何
,
且 听下回分解
。
” 再如 第6 回
、 第 沁 回结尾也是这
种形式
。 仅第 一卷就 出现了 三次
。 其 意义不 仅仅在 于形式 上
, 更 重要的是 当回的术语 出现 以 后
, 卷的意义 逐
渐就淡 化了
。
从此 以后
,
人们提起
一
民篇小说 都说它有 多少回
,
不大注 意它有多少卷了
。
二
、
每回 都有一个单 句的回目
,
并且 2 4
0 回的回 目都是七字句
,
形 式十分整齐
。 这说 明罗贯 中已 经 十
分注意回 目的 整齐一 律
。 与
《 三 国志 平话
, 段落 小题 目对 照
:
桃园结义
祭夭地桃园 结义
张飞鞭督 邮
一 今
《 平话
》
《 演义
》
《 平
话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