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北 大 学 学 报
: 。
9
0
年第
2
期
安喜张飞鞭督邮
董卓弄权
废 汉君董 卓弄 权
《 演义
》
《 平话
》
《 演义
》
显 而易见
,
在概 括的内容不 变的情况下
,
嘉靖本
《 三 国演义
》 增添修 饰词
,
用偏 正结构
,
把回 目统一为七
字 句
。 这是有 意而为之 的
。
三
、
李卓吾 评木
《 三 国演义
》 把 2 幻回合成 招。回
,
这样每一 回 目就都成为两 句对 称的形 式了
。
由于单
句 回 目词语未变
,
于是 出现 上下虽然各是七字 句
,
但大都不对 仗
。
只有七个章回的回 目属于对 偶句
。
即
:
第 3 回
:
董卓议立陈 留王
吕布刺杀丁建 阳
第 1 1回
:
刘 玄德 北海解 围
吕温侯蹼 阳大战
第 4
7 回
:
闻 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进献连环计
第 6
]
回
:
赵云截江夺幼主
曹操兴兵下左
南
第“回
:
孔 明定 计捉 张任
杨阜借兵破 马超
第 7 2 回
:
刘 玄德智取汉 中
曹孟德 忌杀 杨修
第8
6 回
:
难 张温秦必论天
泛龙舟魏 主伐吴
上述三点可 以使人清楚地 看到
:
分 回有目的创立
,
回 目 由单句向对 偶句过渡 的趋势
。 从此
,
长篇小说
的回 目全部采用两 句对偶 的 形式
,
一直 沿续到章回 小说的结束
。 这种文 学现象很值 得我们 向理论上问津
。
《 文镜秘府论
》 中
“属对
” 篇论述 过对 偶出现 的必然因素
、
基本类 型和要求
:
凡为文章
,
皆须对属
,
诚 以事不 孤立
,
必有 配匹 而成
,
至若 上与下
,
尊与卑
,
有 与无
,
同与异
,
去与
来
,
虚 与实
,
出与入
,
是与非
,
贤 与愚
,
悲与乐
,
明与 暗
,
浊与清
,
存与 亡
,
进 与退
,
如此 等状
,
名为反
对者 也
。 除此 以 外
,
并须以 类对之
:
一二三 四
,
数 之 类 也
,
东西南北
,
方之类也
,
青赤 玄黄
,
色之类也
,
风 云霜露
,
气 之类也 ,
{
匕
兽 草木
,
物之 类也
;
耳 目 手足
,
形之类也
,
道 德仁义
,
行之类也
,
唐 噢夏商
,
世
之 类也
,
王侯公 卿
,
位之类 也
。 及其 偶语重 言
,
双 声叠 舫
,
事类 甚众
,
不 可备叙
。
从上面 的论 述来看
,
最强调 的是两 类
:
一是
“ 反对
”
,
即用相反 的词义或事 物配对
;
二 是
“事对
”
,
即用 同类概念或相 同词 性构成 的事实来配 对
。 而 且这两 点还 是互相 交叉
,
互 相制约的
。 这是符合 形 式 美
“ 平衡
” 的原理 的
。 黑格 尔说
:
“ 要有平衡对 称
,
就 须有大小
、
地位
、
形状
、 颜色
、 音调之类 定性方面的
差 异
,
而这些差异还要 以一致 的方 式结合起来
。 只有这种把彼此 不一 致的定性结合 为一致 的形 式
,
才 能产
生 平衡对称
。
”
(
《 美学
》 第
1 卷
,
第 玲 4 页
。
) 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
:
其 一
,
平衡 的因素要有对立性 或
对 比性
,
要有 同等的价值
,
其 二
,
这两 种因素各自孤立的时候
,
并不 能产生美的效应
,
只有当他们组合在
一 起
,
相反相成
,
达到平衡 时才能产生美 的效应
。 嘉靖本的大部分 是每回 单题
,
当合并后
,
缺少的正 是这
种形 式对称 美的平衡态
,
因此给后人 留下了修正 的必要
。
毛宗 埃 修改
《 三国演义
》 回 目时
,
正是从前人总
结 出的对 偶艺术形式 的要求 出发
,
做 了 可贵的努力
,
完成了 《 三 国演义 》 回 目对 偶的艺术使命
。
鲁 迅先生 曾概 括过 毛宗岗修定
《 三 国演义
》 所做事情
。
“凡所 改定
,
就其 序例可见
,
约举大 端
,
则 一
曰 改
,
二 日增
,
三 曰削
,
者增删琐 事
,
五者 改换诗文而 己
。
。 其余 小节
,
则一者整 顿回 目
,
二 者修正 文辞
,
三者削除论 赞
,
四
顿 回目的 原 由和 目的
:
“俗本题纲
,
而联贯之
,
每回 必以二语对 偶为题
,
(
《 中国小说 史略
》 第 1 1
0 页
。
) 毛 宗岗在
“凡例五
” 中就谈到了 整
参差 不对
,
杂乱无 章
,
又 于一回之 中
,
分上下两 截
。 今悉体作者之意
务取精工
,
以快阅者
之 目
。
” 毛宗岗实践了 他的话
,
改定 后的回目对
尸户
,
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