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 年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 期
元 杂 剧 艺 术 对
《三 国 演 义 》
的 影 响
罗 斯 宁
〔
摘
要〕
元 杂剧 的审美观
、 题目正名和 连本戏的体制
、
程式 化的表演 等
,
对 小说
《
三 国演义》 的
酣 畅叙述描写
、
章回体结构的形成
、 类型化的人物 塑造等都有重要 影响
,
尤
其元 杂剧 的酣畅美 是对中国传 统审美观的突破
,
对该小说成为中国第一 部长篇章回小说起 了
重要 作用
.
〔
关键词〕
元杂剧艺术
《
三国演 义 》
酣畅美
类型化
《
三国演义》 的题材来源主 要有三个方面:
一
、
史料
,
以陈寿的 《
三国志》
、
裴松 之
的 《
三国注 》 为主;
二
、
民间传说故事
,
以 《
三国志平话》 为主 ;
三
、 金元戏 曲
,
以 元
杂剧 中的三国戏为主
。
而在艺术上主 要借鉴话本小说和元杂剧
。
学术界对 《
三 国志》 和
《
三 国 志平话》 的研究较多
,
而对元杂剧 三国戏 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
,
而且 又偏 于剧
目
、
思想内容方面
,
对艺术方面的探 索较为薄弱
。 本文拟从艺术方面作进 一步的探讨
,
请教于方家
。
小说与戏剧 虽是两种不同的体裁
,
但在艺术上可以互相借鉴
,
这
一
也是文学 史上 由来
已久 的事实
。
元杂剧 多取材于唐人 传奇和 民 间故事
,
在艺术上也往往受后 者影响
,
如
《
西厢记》 取材于唐元棋小说 《
莺莺传》
,
吸取其抒清委婉
、 文词 绮丽的长 处
,
形成剧作
如同
“花 间美 人
”
的艺术风格 ;
《
倩女离魂》 取材于唐传奇 《
离魂记》
,
也继承 了原 小说
的浪漫主义 艺术手法 ;
明代 小说 《
水浒传》 取材来源之一是元代水浒戏;
小说盛行后
,
又出现 大量从 小说改编的水浒戏
。
今夭的三国故事电视连续剧
,
多由小说 《
三国 演 义》
改编而成
,
对 小说艺术成就的继承
,
则 各有长短
。 小说与戏剧这对姐妹艺术互相提携
,
.
’金针互度
”
,
各具光采
。
因此
,
《三国 演义》 这部小说继承
、 借鉴元杂剧 的艺术手 法
,
是完 全可能的
。
其次
,
《
三国演 义》 的创作年代与元杂剧 繁盛的时代相距甚近
,
其作者罗贯中就是一
位杂剧
、
小说兼而有之 的双栖作家
。
学 术界对 《
三国演义 》 成书的时代意 见有三
:
1
.
元
末 明初 ;
2
.
明初 ;
3
.
明中叶
。
我同意第一种 意 见
。
因为 据 明无 名 氏 《
录 鬼簿 续 编》
载
:
“ 罗贯中
,
太原人
,
号湖海散人
,
与人 寡合
。
乐府隐语
,
极为清新
。
与余为忘 年交
,
遭时多故
,
各天 一方
。
至 正 甲辰复会
。 别来 又六十余年
,
竟不知其所终
。
” 并载罗贯中作
有杂剧 《
赵太祖龙虎风云 会》
、
《
忠正 孝子 连环 谏》
、
《
三平章死哭 蜚虎子》 三种
。
“至 正
甲辰
” 是元惠 宗至正二十四年
(13 6 4
)
,
离元亡 只有四年 ;
“ 遭时多故
”
正是元末 明初 的
本文 1卯5 年 5 月 2
4
日收到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