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
中
山
大
学
学
报
19 6 年
政治大动乱
,
可知罗贯 中为 元末明初 人
。
他所创作的杂剧
,
从题 目上看
,
都以 政 治斗 争
题材为主
,
与 《
三国 演义》 的题材近似
。
另外
,
正 史
、 平话提供的 关于 三国 故事 的材料
较简单
,
缺乏长篇小说所需要的细节
,
而元杂剧在塑造人物形象
、 铺叙情 节方面都 比正
史
、
平话细 致得 多
,
也使罗贯中在创作 《
三国演义 》 时必须借鉴元杂剧 的艺术
。
元杂剧艺术对 《三国演义》 的影 响主要有哪几方面呢 ?
首先
,
是元杂剧以酣畅为美的审美观对 《
三国演义》 这部文学 巨著 的形成有重要影
响
。
三 国 史料
、 三国故事的流传由来已久
,
为什么以此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出现在元末 明
初
,
而不是在 隋
、 唐
、
宋代? 为什么 《
三 国演义》 这部我国章回 小说 的开 山之祖叙述 战
争场面是如此笔酣墨满
,
描写人物是如此鲜明饱满
,
远远超过 了简略粗糙 的 《
三 国 志平
话》
?
以往论者 多认为
,
《
平话》 是 民间创作
,
而 《
演义》 是文人 的深加工
,
自然有文野
之 分 ;
但为何元 以前的文人群星璀灿
,
各领风骚
,
却没有人 惠顾这个题材
,
写成 长篇 巨
著? 余 以为
,
不 同时代 的文 人的不 同审美观在其 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
在元代 之前
,
中国
汉族传统的审美观是以简炼
、
含 蓄为美 的
,
“ 简古
”
、
“ 简明
”
、
“ 含蓄
”
是对 诗文常用 的
赞语
。
欧阳修和尹沫同时为钱惟演的双桂楼作记
,
修干余言
,
侏止五百字
,
修
“ 服其简
古
。
”
〔
’
〕 在 这种审美观的制约下
,
元 以前的视族文学少有长篇的叙事作品
,
唐宋文人 即使
以三 国题材写 小说
,
也 只能 是言简意 深的短篇
,
决非气势恢弘 的长篇
。
而我国少数民族
却 多有长篇 史诗式的作品
,
如蒙古族的 《
江格尔》
、 藏族的 《
格萨尔王》 都是英雄史诗
。
《
江格尔》 是 由数万诗行组成的宏篇巨制
,
用饱满的激晴
、
明快 的笔调 写古代英雄江 格
尔 的征战事迹
,
大量采用 铺陈
、
夸张
、
反复等手 法
,
反映出古代蒙古族 以酣 畅为 美的审
美观
。
蒙古族进入中原
,
建立起元朝大帝国之后
,
他们固有的文化和 审美趣 味
,
对汉族
固有的文化和 审美趣味 产生 冲击
,
最 后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
、
新 的审美观
,
元杂剧就集
中地体现了这种融合
。
元杂剧既保 留了 中国古典诗词 长于 抒情
、
富于 诗情 画意 的长处
,
又 吸收了少数 民族和 市井细 民所喜闻乐 见的叙事抒情通俗 明快
、
饱满酣畅 的特色
,
其审
美 倾向以 自然
、
酣畅
、
阳刚 为主
,
突破了长期以来以 简炼含蓄为贵 的传统审美观 念
,
抒
情则 畅快淋漓
,
富有气势 ;
叙事 则 曲折 名变
,
尽而无遗 ;
写景 则绘声绘色
,
形 容曲尽
。
尤其是 《
西厢记》 这部五本二十一折 的长剧
,
是中国汉族文学 史上第一部篇 幅最 长
、 叙
事抒情最 为酣 畅的文 学 巨 著
,
它 由改编唐 人小说和金 人诸宫调而成
,
获得 了
“ 天下夺
魁
” 的 巨大成功
,
对时 人和后 人影 响深远
,
远在剧 坛之 外
。
罗贯 中在作 《
三 国演义》 的
艺术 构 思之时
,
既没有走 唐传奇
“ 言简意 深
”
之路
,
也不 屑走 《
三国 志平 话》
“零 散粗
略
, ‘ 之路
,
而是借鉴元杂
剧 改造文言小说
、
民间故事为长 篇叙事作 品 的经验
,
以 酣畅美
代替简炼美
,
以丰富
的细 节充实人物性格
,
以情节的充分展开描绘出威 武雄壮 的战争画
卷
。
审美观的重大转变
,
使罗贯中超越了前代的小说家
,
成为 中国 长篇 章回 小说的创始
人
。
巨看一个例子
。
小说第二十一 回写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
史无记载
( 三国 志》 中
仅有曹操与诸将论英 雄)
,
而 《
三国志平话》 仅载 :
“曹相请玄德筵 会
,
名曰
‘论英 会
’
。
吓 得皇叔坠 其筋骨
。
会散
。
” 情节和 人物性格都十分简单
。
元 杂剧
《
莽张 飞 大 闹石 榴
园》
〔
2, 却用 了整整一折
(第三折)
写曹操请刘 备到 石榴 园凝翠楼赴 宴
,
论 天下英 雄
,
备
以闻雷掩饰震惊
“ (曹操云 )
_
目
_
休说古往 今来的将军
,
则说 俺两 个谁 是英雄好 汉?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