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 9 6 年第 4 期
再 评 《
三 国 演 义 》
中 的
“
英 雄 史 观
”
竺洪波
《
三国演义 》
中贯穿着
“英雄史观
”
, 是作品 的客观存在
, 有 目共睹
。 间题是
: 应褒? 应贬 ? 功
软 ? 过软? 对此 问题的研究和 争论
, 与对这部名著的主题论
、人物论
、艺术论
、 版本论等方面的
热烈程度相对 比
, 可说显得死气沉沉了
。 但是
, 据我了解
, 长期以来
,
“英雄史观
” 主要是被视为
《
三国演义 》
的一 大垢病的
。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 《
三国演义 》
的主要思 想缺陷在于
“歪 曲
事实
, 把历史说成是少数剥 削阶级 的
‘英雄
’人物创造的
” , 它对三国历史现实的反映建立在 英
雄至上的 思想基础 之上
, 其历史观是唯心 主义的
。 尽管他们也注意到作品对封建阶级的各类英
雄人物也持有明 显的不 同态度
, 特别是
“拥刘反曹
” , 一褒一贬
, 径渭 分明
, 但又认 为这仅仅是对
英雄人物道德评价上的差异
, 所以无论是对正 面英难的歌颂
, 还是对反面奸雄 的低毁
, 作者都
宣 扬了
“英雄史观
”
。
其实
, 这种评述虽不 能说事出无 因
, 但以此来评价《
三国演 义 》
这部伟大
艺术名著的思想 价值
, 或恐也嫌绝对
, 不够全面和公允
。 时至今 日
, 对
“英雄史观
”在作品 中的表
现
, 也应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 对
“英雄史观
”本身是否构成作品的
“罪名
”也可议论一番
, 因
此
, 很有必要作新的评说
。
所谓
“英雄史观
”
, 即是认为英雄是历史的创 造者和推动者
, 将英雄视为人类 生活 的 中心
,
而 把人 民群众排斥在政治舞台的边缘
, 忽视他 们对历史的创造和推动作用
。 《
三国演义》
描写 自
东汉末年至三分归晋的百年历史
: 三国纷争
、群雄割据
、 中原逐鹿
、 波及全国
, 但说到底
, 这是一
场由各个政治 集 团之间 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大角逐
。伴随着政治
、经济
、文化的全面抗衡
, 其斗
争的直接方式是军事 力量的对抗
。 而各个政治集团之 间的斗争
, 又 主要表现为其 中的杰 出人物
即英雄霸主之 间才识胆略的较量
, 其最后 的胜负或成败也取决于各路英雄人物 自身的命运
。 杜
甫歌颂诸葛亮
“ 伯仲之间见伊 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 , 苏轼赞扬周瑜
“雄姿英发
, 羽扇纶 巾
, 谈笑
间墙槽灰 飞烟 灭
” , 又何尝不 适合于其他的三 国英雄
。
“得 人才者得天下
, 失人才者失天下
”
, 这
是 人人 皆知的道理
。
因而英雄人物 无庸置 疑地会成为作品描写 的 中心
, 占据主体的
、至上 的地
位
。
与这种英雄至上和英雄中心论 相一致
, 《
三国演义 》
又不 可避免地显现 出对人民群众的疏
远 和轻视
。 曹操的名言
“宁教天下 人负我
, 休教我 负天下 人
” , 在道出了他的极端利 己主义的
“奸
雄
”本质的同时
, 也显露了天下 黎民在 所谓英雄眼 中草芥不如的地位
。
无独有偶
。 作品第六 回
叙 董卓与袁绍
、 曹操等十 八镇诸侯交兵 不利
, 为避其锋
, 决定迁都长安
, 群臣苦谏若草率迁弃
,
一
一
1 0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