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骚动不安
, 董卓大怒道
:
“我 为天 下计
, 岂惜小民哉 ?
”无论是曹操
, 还是董卓
, 人民群众都是
任人摆布
、宰割的羔 羊 ; 他们哪里把
“ 天下
’
,
’ 小民
”的利益放在眼里
。
在疏远
、 轻视人 民群众的同时
, 作为社 会政治生 活 中心的英雄
, 理所当然地充 当 了
“天下
人
”的救世主
。 曹操讨伐徐州
, 百姓将遭祸殃
, 后 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
, 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
:
“ 刘使君 若不领此郡
, 我等 皆不能安生 矣! ”陶谦虽 有仁慈爱民之 心
, 但庸才无能
, 无力兴邦安
民
; 而刘备仁德之君
, 诸葛亮旷世奇才
, 则百姓泽恩得 以
“全 身
”
。 所以
, 禽相木而栖而人择主而
安
, 便成了作品倡导 的一种人 生处世态度
。刘备治新野的时候
, 新野百姓作童谣歌曰
: “新野牧
,
刘皇叔
, 自
到 处
, 民丰足
。 ”曹操奔袭新野
, 刘备
、诸葛亮巧施妙计
, 击退曹操大兵
, 终于保持了一
方平安
, 于 是新野百姓遮道而拜
: “ 吾属 全身
, 皆使君得贤人 之力也
。 ”可见
, 广大的人民群众非
但没有成为政治生 活的主体
, 反而常常成为政治生活 的受 害者
, 他们只有把 自己 的命运安系在
少数英雄人物身上
。 夭 下不是
“夭下人
”之 夭下
, 而是少数英雄人物的天下
, 英雄成了
“夭下人
”
的救世主
,
“ 天下人
” 则是英雄的附庸
。 所谓
“ 夭下事在我 !
” (董卓)
在曹操
、 董卓那样的奸雄那里
, 人 民成为草芥
; 那么在刘 备这样的仁慈明君那里
, 人民群众
也许可以 显示其 自身的力量和 价值了? 不是的
。 他们之 间的关系只是一种赐与和 接受的关系
,
人 民群众仍是一种消极的存在
。 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
, 这种关系的表面和谐就被打破了
, 人民
群众仍 然是多余的累赘
, 甚至妨 害了英雄人物建功立业
。 第 四十一 回叙刘备携 民渡江
, 烧新野
弃樊城
, 入襄 阳
, 败走江陵
, 裹挟 民众十万 逸通而行
, 终于被曹兵赶上
。 虽因赵子龙一身是胆
, 于
百万 曹兵 中纵横驰聘
, 力斩敌将五十余员 ; 张翼德声若奔雷
, 于 当阳长坂桥头喝退曹兵 ; 但刘备
毕竟惨遭损兵折将
、 妻离子散的败绩
。 显然
, 刘备惨败的原 因
, 正 在于十万民众的负担
, 没有这
一巨大的 牵累
, 刘备完全可 以顺利突 围 ; 而如果 他们具有一 定的力 量
, 人 自为 战
, 共抗强敌
, 则
刘备完全可以反败为胜
。 后来赤壁大战
, 诸葛亮出使东吴
, 联吴抗曹
, 东吴谋士即 以此败为笑
柄
, 讥讽诸葛亮 ; 诸葛亮便 以
“有数十万赴 义之 民
, 扶老携幼相随
” , 刘备
“不 忍 弃之
”
,
“甘与 同
败
”云云
, 振振有辞
, 舌战群儒
。 虽然作品 的目的是在 以刘备的败绩来显其
“宽仁厚德
”的品质
,
诸葛亮敏锐犀利
、善于 反败为胜的辩才
, 但其中对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基本看法 已昭然若揭
了
。 人 民群众成 了不折不扣的
“惰性物质
” , 与曹操
、董卓把人 民群众视为
“小民
”
、 群氓
, 其实没
有本质的差别
。
《
三国演义 》
中的
“英雄 史观
”
, 不仅表现 在对英雄的歌颂
, 对人 民群众的轻视
, 更主要的还
表现 在对黄 巾起义 的态度上
, 东汉末年的黄 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变
, 提供了历 史发展 的
大契 机
, 也是《
三国演义 》
得 以展 开的历 史大背景
。 因为整个 三国的历史
, 都是在黄 巾起义有力
地打击
、 瓦解了东汉 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 然而 作品无视 了黄 巾起 义 的历 史必然性和推动
历史进程的 巨大作用
, 把起 义的原因
, 归结为大平道人 的个人欲望
, 所谓汉室 暗弱
,
“若不乘势
取夭下
, 诚为可惜
”
, 也无视黄 巾起义军的浩荡烽火
, 只凭一纸朝廷 文书
、各路王 师举兵 征讨
, 纷
纷告捷
, 黄巾虽 曰
“贼兵 势大
”
,
“官军望风而靡
” , 但毕竟是乌合之 众
, 无帅之 兵
, 一触即溃
, 很快
便被斩尽杀绝了
。
凡此种种
, 都说 明《
三国演义 》
中的
“英雄史观
”是客观存在
, 由此更显示 出这也是评价作品
的一个不可回避而 又事关宏 旨的关键问题
。
5
1 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