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演义 》研 究
·
《 三
国
演
义
》 构
思
基
础
质
疑
李 厚 基
在《
三 国演义》
的研究 中
,
人 们似乎对小
说存在 着的
“ 拥刘 反曹
”
的思想倾 向
,
从未
有过 多少异疑
。
有这 种思想倾 向是不是 说作
者 创作前 先有 一种抽 象的观 念
,
而 后 用形 象
去 衍化 出来
,
还是 客观地
、
自然 而然地 体现
在 作品的 形象 中 ?
也就是 说作者是 从形 象出
发
,
还是 从观 念出发去 进行艺术 构思 ?
为什
么 要提 出这 样一个 问题 ?
因为在某 些 同志文
章 中谈作 者思想和作 品倾 向时
,
隐隐绰 绰地
似 乎把思 想倾 向
、
抽 象 的观念和 艺术构思 三
者搅 在了 一 起
。 认 为那种倾 向就是作 者提 笔
创作 的基 础
,
这种观 念便是 创作 的出发点
.
如果是这 样
,
便很值 得研 究
。
当然
,
长 期 以来
,
人们对 《三 国演义 》
作 者生 平
、
时 代和 创作情况
,
所 知 了 了
。
对 他怎 样进行 构思
,
还只 能是 一 种推测
,
但
推 测得是 否 合乎情理
,
是大 有讨论 的 必 要
的
。
从 鲁迅先生 《中国小说史 略 》
所 摘 引的
郎瑛 《七修类 稿 》
、
田妆成 《西 湖 游 览 志
余 )
、
胡应麟 《少室 山房笔 丛 》
和 王忻 《
续
文献通考 》
、
周 亮工 《书影 》等 资料 来看
,
对 作 者的介 绍均语 焉不 详
,
且 说法不 一
加
之后 来 的研 究者又据 贾仲名 《续录 鬼簿 》
、
王场 《稗史 汇 编 》
、
徐 渭仁
、
徐炳 《水浒一
百 单八 将图题 跋 》
等 有 限 资料
,
大 体断定 了
作 者为元末 明初人
,
曾与当时农 民 起义领 袖
张士 诚 有过联 系
,
还 可能参 加过 反 元 的 斗
争
,
明王朝建立 后
,
致 力于 戏 曲小说 创作
.
他 的生平 经历仅止 如此
,
要依靠它 们来勾 划
出作 者的政 治思想 和创作 动机
,
看 来是很 困
难 的
.
嘉靖本 《三 国 志通 俗演 义 》
有 弘治 甲寅
( 一 四 九 四年 ) 庸 愚 子 ( 金华 蒋大器 ) 序
,
其 中有这样 的话
:
曹瞒 虽 有远 图
,
而 志 不 在社 程
,
假 忠欺
世
,
卒 为 身谋
,
虽 得之
,
必 失 之
,
万 古
奸 贼
,
仅 能 逃 其 不 杀 而 已
,
固 不 足论
.
孙 权 父 子 虎视江 东
,
固 有取 天下 之 志
,
而 所 用 得人
,
又 非 老 瞒 可 议
。
帷 昭 烈
,
汉 室 之 胃
,
结 义 桃 园
,
三 顾 草庐
,
君 臣
契 合
,
辅 成 大 业
,
亦 理所 当 然
。
遗
芳遗 奥
,
在人 贤与 不 贤
。
君 子 小 人
,
义
与 利 之 间 而 已
。
观 演 义 之 君 子
,
宜 致思
焉
。
嘉 靖 壬午 ( 一五 二三 年 ) 修髯 子 ( 关西张 尚
德 ) 的 引中
,
干脆 提 出
:
欲 天下 之 人
,
入 耳 而 通 其事
,
因 事而 悟
其 义
,
因 义 而 兴 乎 感
.
不 待 研 精覃 思
,
知 正 统 必 当 扶
,
窃 位 必 当诛
,
忠 孝节义
必 当 师
,
奸 贪使 任 必 当 去
。
是 是非 非
,
了 然 于 心 目 之 下
。
稗 益 风 教
,
广 且
大
焉
。
所 谓 《三 国演义 》的
` 拥刘反 曹
”
的 正 统
观
,
恐怕就这 样 被品评 的权 威们所 确定 了
.
尤其是 清初 毛宗 岗的 《读 三 国志法 》竟 开宗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