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曹
操
形
象
的
研
究
方
法
—
兼谈如何看待毛氏修订《
三国演义 》
李 庆
西
一
为什么要重提曹操
有关《
三国演 义》
的争论
,
大多 离不开 曹
操
。
英 国现代作 家 E
· 福 斯特在 他那本 很 有
名气 的文 学论著 《
小说面 面观》
里
,
把作 家笔
下的人物 分为
“扁 的
”和
“圆 的
”两 大类
。
扁的
就是
“ 围绕着某 一概念 或素质塑造 出来 的人
物
” ,
也 即 类型性 的人物
。
形象鲜 明
、
单纯
,
几乎 一句话就 能把它 概括 出来
。
相 对说
,
圆
的人 物要复 杂得 多
,
它 向读 者展示性 格 的多
面性及 其丰富 的生活 油义
。
有时它会 让人捉
摸 不 定
。 拿福斯 特提供 的这个标 准来衡 量
,
中 国古典 小说基 本上可 以 说 是 扁 的 人 物 世
界
。 要 是把话说得 稳 当一些
,
《
红 楼梦》
应 当
划 出来
。
除此
,
《
三 国演 义》
上的 曹操要算 一
个 突 出 的 例外 了
。
这一性 格的复杂程 度足 以
使它 离开二 度的平面 而成 为 一 个 立 体 的 圆
球
。
从任何 单一 的角度看它
,
只 能观 察到标
志着 不 同素 质的半个
“球面
”
。 曹操 形象这一
特点
,
本文将 在后边 的第二部 分和第三 部分
中结合其 它 有关的 问题 来谈
。
文 学的争论 往往是 在对 问题把 握不 准的
时候开始 的
。
然而
,
曹操 的官司 有点两样
,
人们并不光 是在 文学圈 子里争 讼
。
《
三 国 演
义》 是 一部所谓 讲史小 说
,
跟历史 问题很有
牵 连似 的
。
因 而隔壁史 学界有 点什么 动静
.
这 头就不 大安稳
。
引起争 端的 是一九五 九年
那 次关于 曹操评价 问题 的 大 讨论
。
那次讨 论
本来 是针对 历史人 物的曹操
,
纷 争的各方 也
主要 是史 学界人士
。 但是 由于某些说 来话 长
的原 因
,
结果
,
一来 二去就把 两个 曹操扯 到
一块儿 了
。
开始
,
郭沫若 同志 写 了《
谈 蔡文姬 的 <胡
茄 十八拍>》
。
那是 一篇考 据文章
,
主 要谈 作
家
、
作 品
。
但文章 做到 末 尾
,
郭 老 笔 势 一
偏
,
从蔡文 姬说起 曹操 的伟 大
,
下 结论说
:
曹操应 该被 尊为
“ 民族 英雄
” 。
并 断言 自 《
三
国演义 》 行世之 后
,
曹操落 了 个粉脸 奸臣 的
恶名
,
“ 实在是历 史上 的一大歪 曲
” 。 文 章于一
九五九年 一 月发 表
。 二 月 间
, 剪伯 赞 同 志写 了
《
应该替 曹操恢复 名誉》
一 文
,
也 是从文 学角
度谈 开 去
,
由一 出新编历 史剧《
赤 壁之 战》的
曹操形象塑 造说到 历史上 的曹操其 人
。 剪 老
与 郭老 同感
,
同样 替曹操 说话
,
指 责 《
三 国
演 义>
’ 肆 意歪 曲历史
” 。
当然
,
郭老 也好
, 剪
老也好
,
提 出曹操 问题 来
,
并不就想 一 门心
思纠缠 在文学 中的曹操 形象上
,
而是 借题阐
发
,
进 而引 出对 这一历史 人物 的全面评 价
。
应 当说
,
文章 的主 旨在此
。
不过 手法之妙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