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概 括 力 与 作 家 的 思 想 视 野
—
读 《三 国 伫 义 》的 艺 术 笔 记
杨 植 峰
金 圣 叹评《水 浒》 ,
说是
: “ 《
水浒传 》的方法
,
都从 《史 记 》出来
,
却有许多胜如 《
史 记, 处
。
其实《史记》是 以文 运事
,
《水浒, 是 因文 生事
。
以文运事
,
是先有事生成 如此 如此
,
却要
算计出一 篇文字 来
,
因 文生 事即不 然
,
却是 顺着笔性去
,
削高补低都由我
。 ”说的是
《水
浒
》
继 承 《
史记 》的写实文 学传统而 又有所革新
,
有所创造
,
把史传文学的历史真实性及艺术
性升 华为小说 创 作的 艺术真 实
。 我觉 得
,
《三国 演 义 》正好是 《史记 》的
“ 以文运 事
” 式的历 史
真实艺术 性
,
跨上 《水浒 》的
“因 文生 事
” 式 的艺 术真 实的台阶
,
是 《
水浒 》在艺术 方法 上得 以
完成 飞跃 前的 部分 质变阶段
。 章学 诚说
,
“ 唯《三 国演义
》则 七分 事实
,
三分 虚构
。 ” 正 确 地说
出 了
《三 国演义》 为追 求历 史真实与艺 术真 实的统一
,
用的乃是
“以文运 事
” 为主
,
“因文 生
事 ” 为宾
,
主宾杂陈的一 种创作方法
。
明胡应 麟 以史家的偏见
,
斥《演义 》中的
“三分 虚构
”
为谬,
谢肇淑则相反
,
从 艺 水虚构的 角度讥小说 的
“七分 事实
” 为病
。 其实
,
这 种主宾杂 陈
的创 作方法 的出现乃是现 实主 义蜕 变
、
发展过程 中的一 种正 常现 象
,
对 于作家罗 贯中来说
,
则还是一种独立 的探索与创造
。 广大的人 民群众
“批 准
” 了罗贯中的这种创造
。 小说问世 以
来
,
读者历 久不 衰
,
其艺 术魅力
,
青春常在
。
奥妙何在? 就在于历 史小说乃是历史与文学 的统一
,
而
“ 以文运事
” 和
“因文生事
” 乃
是作家用 以艺术地概括历 史生 活
,
梳理 历史进程 的手段
。
‘ 以文运事
” ,
重 在
“运
” ,
强调 的是
对 史实 ( 人 物和事件) 的鉴别
、
选择,
“因 文生事
,
,
重 在
‘ 生
” ,
承 认虚 构故事 ( 人物和事件 )
以表示 历史进 程 中的规律
,
乃是作家的权 利
。
由于罗 贯 中在
“ 运事
” 、
“生 事
, 时
,
均用
“文
”
作为 内在统一 的准则
,
斌 予两种不 同的艺术 手段 以统 一 的风格
,
这 就使两 者收到互 相补充
、
互相生 发之妙
:
历史事实转化 为有内容的艺术形象
,
虚构的故事被注入真 实的历史 内容
。 第
一 回就是个例证
: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
斩黄巾英雄首 立 功
》
。
从汉桓
、 灵 二帝禁锢 善类
,
崇
信宦官
,
到汉 献帝时
“十 常侍
” 专权
,
朝政 日非
,
造 成黄 巾农 民大起 义
,
这 是有史可 稽的
,
作者所 写
,
乃
“ 以文运 事
” ,
刘
、 关
、
张虽确有其人
,
但
“桃 园三结义
” 却史无 明文厂乃是虚
构
,
作者所写
,
属
“ 因文生 事
”
。 两 种 写法并用
,
就把汉王朝导 致
“合久 必分
” 的社 会根源 以
及 它可 以导致
“分久必 合
” 的社会 动力 给揭示 出来了
。
自
然
,
作 者 把
“圣君
” ( 刘备 )
、
‘ 良
将
” 《
关 羽
、
张飞 )视为历史动力的观 点是不正 确的
,
但作家用
. 以文运 事
”
、
“ 因文生事
” 并举
来梳理 历史 网络时所表现 出来的艺 术 风格
, 却是统一 的
。
罗 贯 中的艺术概括力 也是 在吸 收《史
记》等优 秀史 传文学传统并据为 己 有的基础上 形成 的
。
罗 贯 中的艺 术概括力 极强
,
表现 并结晶在 《演义 》的多种思想 艺水 成份上
:
典型形 象的 塑
造
、 情节的 提炼
、 结构的安排
、 细节的选择
、 语 言的运用等等
,
但更 主要 的是
,
作家在谋篇
,
一
2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