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论
《三 国 演
义 》 历 史
观
-
一 关于
“英雄史观
” 和
“正统观念
” 的辨析
段
启
明
《三 国演义 》 是我 国历史 上 第一部 章回体历 史演 义小 说
。
它 以 自己特 有的思 想意义 和 艺
术 成 就
,
取 得 了在中 国文 学史 特别 是小说 史上无 可争 议 的 重要地 位
,
对 于后 世 不断产生 的历
史演义小说 ( 几乎 可以 沟通 二十五 史的 一系列 演义 ) 来说
,
无疑 具 有开创性 和典 范 性 的 意
义
,
正好 象司 马迁
《 史记 》 之于 后世 纪传体 正史 一样
。
《 三 国演义 》 是小 说
,
是 文学
,
因此
,
它 首先 是作者文 艺观 点
,
审 美观 点的体 现
,
这是
绝对 不 可忽视 的前 提
。
但是
,
由于它 是一 部历史 小说
,
是通 过对 复杂纷 繁的 历史题材的 处理
来体现文 艺观点 审美 观点的
,
因此
,
这 中间势 必熔铸 了对 历史 的看法
,
从而 表现 了复杂 的历
史 观
。
这样
,
在
《三 国演义 》 研 究 中
,
对于 它的厉史 观的探讨
,
就 成为无可 回避 的 重 要 课
题
.
我们 讲
《三 国演义 》 的历 史 观
,
自然 是指 其作 者 的历史 观
,
但 由于 作者 罗贯 中除 了
《三
国演 义 》 外
,
还 有很 多作 品
,
如果 考察罗贯 中的历史 观
,
那 就应该 以他 的全 部作 品作为基础
和依据
,
但这 已 不是 本文所 能完成 的任务 了
;
另外
,
“三 国演义 》 虽 为罗 氏编著
,
但它大量
吸取 了前人 成果
,
而且 在罗 氏之后
,
又经清人毛 宗岗 的大 力修 订
,
所 以现在撰写此文所 依据
的通 行毛本
,
已 不应看 作仅仅 是 罗 氏思想 观 点的反 映
,
故而 此处所 讨论 的历 史 观问题
,
乃就
作 品而 论
.
一
、
“ 天下 大 势
”
与
“ 英 雄史观
”
《三 国演 义 》 的历 史 观是极 其复杂 的
.
明 人高儒 说
《三 国演 义 》
“ 据 正史
,
采 小说
”
.
这所 谓正史
,
自然主 要指 陈寿
《三 国志 》
;
而
“采 小说
”
,
则 主要 是说采 取 了
《 三 国 志 平
话 》 之类
。
关 于 三 国故事 的平 话
,
我们今 天 能够看 到的较早 的本子 是元 代至 治间新安虞 民 刊 印 的
《全相三 国志平 话 》
.
这个平话 的开头
,
是 一个 荒诞 的转世投 生 的故事
,
即韩信转为曹 操
,
彭越转为 刘备
,
英布转为 孙权
,
刘邦 转为 汉献帝
,
吕后转 为伏 后
;
曹 刘孙三 家分 汉
,
乃 是对
刘 邦杀戳 韩信
、
彭越
、
英布 的报 复
。
这个故 事显 然是 十分荒唐 的
;
但它作为 全本 平 话 的 开
端
,
无疑 具 有囊括 全书
,
确立格 局 的作 用
。
尽管 这个故 事源 于民 间传说
,
但毕 竟 是落后 的思
想意识 的反 映
;
而 平话 以 此为 开端
,
确立 全 书的格局
,
恰恰 体现 了平话 的因 果报应 论的 历史
观
。
《 三 国演义 》 吸 取 了平话 的 很多内容 乃至具 体 的情节安 排
,
但 是
,
对于 这个宣扬因果 报
应 论历史 观的开 端
,
却毫无保 留地彻底地扬 弃 了
,
而代 之 以
“ 话说 天下大 势
,
分久 必合
,
合
久必分
” 开 宗明义
.
这 是一个 非常值 得 注意 的 问题
.
把
“ 天 下大势
” 视为
“ 分久必合
,
合久
必分
”
,
这显 然 是
《三 国演义 》 对历 史发展 规律 的概括
.
这 种概 括 正确 与否
,
具 有何 种程度
的合理 性
,
姑 且 不论
,
应该看 到 的是
,
这里扬弃 了 因果 报应 论
,
肯 定 了历史 发展本身具 有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