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迅
与
《
三
国
演
义 》
—
兼谈如何正 确继承 鲁迅 研 究古典 文学遗产 的问题
张
国
尤
鲁迅 是我 国五
· 四 新文 学的 大师
,
也是
我 国第一部小说史—
《中国小 说史 略
》的 作
者
。 我们 知道
,
胡适在一 九二二 年写
《三 国
演义 序》 时
,
特 别在 文末 注明
:
“作 此序 时
,
曾参 用周 豫才先 生 的
《小 说史讲 义 》 稿本
。 ”
这也 无异 说明
:
鲁迅 是五
· 四 以来研究
《三
国演义》 的先 驱
,
他 的一些 基本 观点
,
甚 至
为胡适所 袭用
。
因此
,
我们今 天 深 入 研 究
《三 国演义》 这 部小 说时
,
不能 不重视 鲁迅
当年探索这部小 说的理论成 果
。
同时也 应 通
过对普迅关于
《三 国演义 》 的评论 的回 顾
,
看 出五
· 四 以后 一个 相 当长 的时期 内
,
文学
史研 究 者和文 学批评界对这 部小 说总 的 评价
和 对小 说作 者
、 版 本
、 材料 来源 与小说 中的
主要人 物 以及 与小 说主要 人物 同名 的历 史人
物 的看法
,
作为 我们今 天深入 研究这部 古 典
名著的借鉴
。
当然
,
我们也应 看到
,
由于 鲁
迅 不仅是小说史家
,
更 重要 的是 一 位 文 学
家
、 革命家
,
他不可能 用更 多的时间来治小
说史
,
特别是重 点研究
《三 国演义
》 , 加 上当
时社会条件的 限制
,
在 二十
、
三 十年代有关
资料是极不易得到的
,
因而 鲁迅不可 能对 这
部 小说本身 以及 与之有关的历 史文 献作进 一
步的考察
。 所 以
,
如果 我们 要求鲁 迅在五
、
六 十年前对
《三 国演义 》 及其 有关 问题 的评
论
,
到今 天都无 可疵议 而可 以一字不 改地 照
搬 来作为我们研 究这部小 说 的依据
,
那也 是
不 切实 际的
。
因此
, 我们 应 该看 到
, 用 辩 证的
方 法
, 实事求 是地 总结鲁迅 研究
《三 国演 义 》
的成绩及 其不足 之处
,
这对今后 我们的
《三
国 演义 》 的研 究必将起 到有力的促 进作 用
。
鲁迅 与
《三 国 演 义 》
一
、 对
《三 国 演义
》作者 与评点 者的粉 法
罗 贯 中著
《三 国演 义 》 之说
,
本 是 明中
叶
《三 国志 通俗 演义 》 刊行 以 后 才 见 于 记
载
,
近 人研 究
《三 国演义 》 几 乎无 不 以为这
部 小说 确为 罗贯 中所 著
。 有 的人还 对罗贯 中
的生平 以及所 谓他参 加 张士 诚幕府 的历史 言
之凿凿
。
而 鲁迅 则一 向对所 谓罗 著
《三 国演
义》 之 说持保 留态度
。
他 在
《中 国 小 说 史
略》 中写道
:
罗 贯中
、
·
·
盖 元明 间人
。 所 著小 说
甚 多
,
明时 云数 十种
,
然 今所 传小 说 皆
屡 经后 人增损
,
真面 殆无 从复 见 矣
。
又在
《中 国小 说 的历 史 变迁
》 中写道
:
罗 贯
中
,
“ 大约生活 在 元末明 初
,
他 做 的 小 说 很
多
,
可惜现 在只 剩了 四 种
,
而此 四 种 又多经
后人乱 改
,
已非本 来面 目了
。 ”这 其 实 是 把
《水 浒 》
、 《隋唐 志传》 和
《三遂平 妖传 》 等
三部小 说 为罗 氏著作之 说基 本上否 定 了
。 鲁
迅认 为即使
《三 国演 义 》 也 已经后 人 改易
,
不是 本来面 目了
。 这不 就是 说 元人 罗 贯 中 已
不能 享有今 天 的
《三 国演义 》 的著 作权 么 ?
但是把
《三 国演义 》 的 著作 权 全 归之于
罗贯 中的研 究者 确是不 少
。
我觉得 鲁迅 对所 谓元人 罗贯 中创作
《三
国演义 》 之 说不作 肯定
,
这 和他提 出的
《水
浒传
》繁本
〔
按 当即指 百 回本
《忠义 水浒传
》〕
乃 出于明 中叶托 名为
“施耐 庵
”的文 人之 手的
意见
,
都是 可 贵的创 见
,
惜乎迄 未得到 多数
研 究者的首 肯
。
关于毛 宗 岗仿效 金圣 叹 的笔 法批 改
《三
国演义 》 的问题
,
鲁 迅是有 认 识的
。 他在
` 中
7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