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的浮华士风
胡守为
学者对汉魏的政治制度
、
思想意识以及统治
集团政治地位的变化 等问题
,
已有不少重要的论
著
。
近日读三国史
,
有感于士风对曹魏政权的兴
亡关系甚大
,
写成读书笔记
,
介价能补前说的不
足
。
(一)
所谓
“
浮华
”,
如
《颜氏家训
·
、
`
》所说:“干
浮华之虚称
,
非所以得名也
。”简言之就是名实不
符
。
汉魏时期士大夫常常提出名实的间题
,
便是
针对浮华而发
。
浮华本属一种道德风尚
,
但对东
汉 以后的政治
,
却有着重大的影响
,
汉魏时期
,
大族与寒族之间的斗争
,
便 包含着浮华之风的问
题
。
要明白浮华之风与政 治的关系
,
得先从东汉
的选 举制度 说起
。
东 汉的官宦道路
,
主要通过征辟
、
察举
,
而以
社会名声为选拔标准
。
因此
,
人们为了进入仕途
,
非要在社会上博取好名声不可
。
在儒家大族当权
的东 汉社会
,
要成为名士
,
自然须合乎儒 家的政治
道德标准
,
这就是说
,
东汉名士便是儒家道德行为
的表表者
。
东汉以名取士
,
却引起了许多弊端
。
如樊英以道术见称
,
隐居壶山之 阳
,
以清高获得声
誉
,
多次被辟召
,
都不肯出山
,
反 而名气越 来越
大
。
汉顺帝强迫把他送到京师
,
他还敢面折皇帝
。
后来终于拜五官中郎将
,
光禄大夫
,“及应对,
又
无奇澳深策
,
谈者以为失望
。”
(
《后汉书
·
樊英
传
》
)这就是李固给黄琼 的信中所指“盛名之下
,
其实难副
”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别的
。
有些
“
名不副实
”之甚者,
乃至弄虚作假
,
编取社会舆
论
,
沽名钓誉
,
以求在官场青云直上
。
东汉播家最
重孝行
。
这是基于 家族为单位的伦理观念
。
孝子
必能为忠臣
,
求忠臣 必于孝子之门
。
于是士大夫
便以孝行树立名声
。
出身著名大族的袁绍
,
母丧
去官
,
守孝三年之后
,
又称父死时年幼
,
应补行
父服
,
于是在父母的家庐一共住了六年
。
据袁山
6
松
《后 汉书》所记,
袁绍本袁逢庶子
,
过继伯父袁
成
。
袁绍为袁成守丧
,
实超出常礼
,
此举被中常
侍赵忠讥为
“坐
作声价
”
。另有
一个名赵宣的
,
葬亲
之后
,
索性在墓道中行服二十余年
.
博得很大的名
声
,
于是
“
乡邑称孝
,
州郡数礼请之
”
(
《后 汉书
·
陈蕃传
》
)
,
而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 中所生
。
袁
绍的矫情
,
赵 忠的作假
,
是东汉以名取士所产生
的社会现象
,
浮华之风由此而起
。
本来只要有一定的考核制度
,
弄虚作假自然
无所遁形
,
可是在东汉时候
,
人物的鉴定
,
全靠
评 议
,
即所渭
“减否人物”。《后 汉书
·
郭泰传
》
说
:“林宗
(泰)虽善人伦
,
而不为危言核论
。”
同
书
《许动传》
说
:
许
“好人伦,
多所赏识
。
故
天 下言拔士者
,
咸称许
、
郭
”
。
郭泰和许动都是 东
汉末年人物评议的权威
,
凡得到权威好评 的
,
便
可取 得社会声誉
,
直接影响其政治生命
。
因此
,
人物评议不 只是社会 舆论的喉舌
,
且具有政治上
甄别的职能
。
东汉品评人物
,
操纵 于当权的大族手中
。《后
汉书
·
符融传
》
说
:
“时汉中晋文
经
、
梁 国黄子艾
,
并恃其
才智
,
炫喂上京
,
三公所辟召者
,
辄以
询访之
,
随所减否
,
以为与夺
。
融 察 其非
真
,
乃 到太学
,
并见李膺日
:
`
二子行业无
闻
,
以豪杰自置
,
遂使公卿间疾
,
王臣坐门
,
融恐其小道破义
,
空誉违实
,
特宜察焉
。’膺
然之
,
二人 自是名论渐衰
。”
符融本亦好人伦之铸
。
晋文 经
、
黄子艾二人
“行业
无 闻
, ,
,
非大族名士可知
,
竟然左右三公辟召
,
当
不为名士派所容
,
符融便以
“小道破
义
”,
不遵循
大族的标准为理由
,
由大名士李膺出面千预
,
晋
、
黄二人只好退出评议的舞台
。
又
《后 汉书
·
许 肋
传
》
云
:
“曹操微 时,
常卑词厚礼
,
求为己目
,
邵
鄙其人 而不肯对
,
操乃伺隙胁肋
,
前不得已
,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