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87
年第
1
期
论孔明
“
攻心
”
战略的妙用
剑锋
孔明是杰出的
“攻心”
战略家
,
《三 国演义》描述其应用这个战略之妙
,
令人叹观止
。
探讨孔明
“攻心”
’战
略的妙用
,
对政治
、
经济
、
军事
、
外交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
一服人心得人心感人心
凡到过 成都武侯祠参观 的人
,
都会看到这么一 副对联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
从古知兵非好战
;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
后来治 蜀要深思
。
这副对联是清 人赵藩所撰写
。
攻心
,
用今天的话来说
,
是做思想 工作
,
反侧是反面
、
消
极面
、
对立面
,
做好了思 想工作
,
就 能消除反面
、
消极面
、
对立面的东西
,
使其为我所用
。
审势
,
是说要对客观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形势要有正确的了解
,
才能决定治 国的宽严
,
不然宽
严皆误
。
上联是指孔明南征时采纳马傻的
“攻心”
战略而使南人不 复反事
,
下联是指孔 明根
据 当时蜀国形势采取严刑峻法治国事
。
住于南方的少数民族
,
一直是蜀国的对立面
,
过去用武力镇压
,
虽得胜于一时
,
过后又
复叛乱
,
再镇压
,
又劳师远征
,
不胜其烦
。
南方之所以叛乱
,
是因人心不服
;
人心不服
,
光
靠武力镇压是不解决问 题 的
。
因此
,
孔明南征时
,
马遐向其建议
:
“
南蛮恃其地远山险
,
不
服久矣
;
虽今日破之
,
明日复叛
。
垂相大军到彼
,
必然平服;
但班师之 日
,
必 用北伐曹王
,
蛮兵若知内虚
,
其反必速
。
夫用兵之道
:
`
攻心为上
,
攻城为下
;
心 战为上
,
兵战为下
。
’
愿永相但服其 心足矣
。
“其 策与孔明所谋相合,
乃纳 之
。
为了使孟获心服
,
孔 明对他七擒七
纵
,
使其智竭
、
计穷
、
力尽
,
这个顽固而倔强 的
“蛮王”
终 于感激 地吐出 由衷之言
:”
垂相天
威
,
南人不复反矣
) I ,孔明还采取让少数民族自治之 策
:
令孟获永为洞主
,
所夺之地尽皆归
还
。
孔明这种自治政策是很明智的
。
因留人留兵
,
则要费人费物
,
且增加南人负担
;
治理不
好
,
必将发生磨擦
,
扩大矛盾
,
酿成新的祸乱
。
不留人留兵
,
让其自治
,
南人则更 感其德
,
从对立面变成了支持者
,
故终 孔明之世
,
南人不复反
。
由于后方安定
,
孔明才能集中力量进
行北伐
。
如何 治理 新成立的蜀 国?
因对形势估计不同
,
法正主张宽刑省法
,
孔明则主张刑乱 国
、
用重典
。
在历史上
,
治 国用严刑峻法 的
,
人民多怨
;
而蜀 国人 民对于孔 明
“咸畏而爱 之,
对
政虽峻而无 怨者
”
,
这是什么原因呢?晋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是因
“
其用心 平而劝戒明也
。”
孔
明用重典而得 人心 的最典型例子 是
:
长水校尉廖立和尚书令李严
,
都因犯严重错误而被孔明
废为平民
,
闻 悉孔明病逝五丈原
,
廖立流 泪说
:
“吾终
为左枉矣
! ) ,
李严亦大哭而死
。
廖立
为人很自负
,
但对孔明却 甚敬佩
,
认为孔明是蜀 国的擎天柱
,
孔明一 死蜀国将被人所灭
,
他
将变成亡 国奴了
,
故伤 心流泪
。
孔明废李严为平民后
,
仍让李严过着富翁生活
,
勉励他改过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