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论《三国志》的人物叙写
裘汉康
有关三 国的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晋朝人陈寿所撰 《三国志》
(魏书
、
昊书
、
蜀书)
的史实
,
和南朝宋时裴松之注引的各种史书
、
笔记等等
,
熔铸
、
敷缀演化而成
。
《三
国志演义 》早期版本署名就是
“
晋平阳候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
(见今传明代弘洽
年间刊行本)
。
《三国志》为后来的小说
、
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
,
包括一些基本史实和精
采细节
。
如果没有《三国志 》
,
可能不会出现 《三国志演义 》和有关三国的戏曲等文艺
作品
。
因此
,
对《三国志 》(包括裴松之注文)如何为三国时代众多的历史人物立传
,
怎
样记叙描写这些人物的事迹
,
值得进行探讨研究
。
《三国志 》六十五卷
,
陈寿撰
,
裴松之注
,
主要记载魏
、
蜀
、
吴三 国鼎立时期的历
史
。
它不仅是史学 名著
,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后人将它与 《史记 》
、
《汉书》
《后汉书》合称为
“
四史
”
,
是二十四史中写得成功的几部
。
一些学者在推重陈寿的
“
良史之才
”
时
,
也十分赞赏他记人叙事的文笔
。
从人物传记 写作的角度 来看
,
这部著
作为三国时期出现的一批具有文韬武略和各种才能的人物立传
,
比较真实地记载了这些
人物的事迹
,
作出了较为公允平实的评价
,
这是难能可贵的
。
关于三国纪传体史书原来
共有七种
,
后来留传下 来的只有陈寿的 《三国志 》
,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陈寿写历
史人物能做到
“
实录
”,
这并非容易的事
。
陈寿处于三国入晋时代
,
魏巳 灭吴和蜀
,
晋又
代魏
,
实现大统一以后
,
他是以晋朝著作郎的身份动笔写史的
。
陈寿要为三国人物立传
,
政治上有较大的压力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他不得不尊魏为正统
,
但仍努力把历史真相
记载下来
,
并非不顾史实随意颂扬魏国贬抑昊
、
蜀
,
而是把蜀
、
昊 基本上放在与魏同等的
地位来写
。
他写三国人物的基本态度是比较公正的
。
当然
,
陈寿囿于他的处境
,
在写到
魏晋人物及汉魏的关系上是有所隐讳或用词较隐约
,
但记人叙事大体上仍做到以史实为
依据
,
小部分有些隐讳而不失实录
,
扬善而不掩盖其丑恶
。
例如曹操传
,
虽然放在卷一
,
蜂为《武帝本纪 》
,
可是实际内容并非一味颂扬
,
胡编乱捧
。
在曹操本传及裴注中
,
主
要记述曹操戎马住惚
、
创业初成的一生
,
既突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
审时度势出奇 制
胜
,
唯才是举
,
善于用人
,
打击豪强势力
,
禁除奸邪鬼神
,
赏罚严明等等
,
同时也写了
曹操镇压黄巾起义
,
残杀陶谦属部
,
遥杀董承等史实
,
写出了他的残忍奸诈
、
猜忌杀夺
这一面
。
以这种态度叙写人物
,
就 比较全面地将这个
“治世之能臣
,
乱世之奸雄
,
的真
实面貌记叙下来
,
留传后世
。
在写昊
、
蜀两国人物时
,
也没有任意贬低
,
基本能按照史实写出各人的才 能
、
成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