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演义》与传
统文化
心理
一一关于《三国 》谜的一种阐释
谭洛非
第一部优秀的长 篇历史演义
《三国演义 》是 我国第一 部优秀 的 长篇历史 演义
,
也是 我国流 传最 广
,
影 响最大的古典
文学作品 之 一
。
我们现在见 到 的最 早的《 三 国演义》本子
,
是弘治甲寅年
几
(公 元
1494年)
序
,
嘉靖 壬午
年(公 元
152 2年)
刊刻 的 《 三 国志通俗演义》
。
题为
“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
后 学罗本贯中编
次
”,
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 《 三国志》
,
取材于三国的历 史
,
加以敷衍
、
编 撰而成
的
.
何谓通俗历 史演义?明代高儒说罗贯中
“
据正史
,
采小 说
,
证 文辞
,
通 好 尚
,
非俗非虚
,
易观易入
,
非史氏仓古之 文
,
去警传诙谐 之气
,
陈叙百年
,
赅括 万事
。”
①这段话概括了罗
贯中写作的特点
。
最 早为这部小说 作 序 的明 代蒋大器(即庸愚子)
,
更从历史小说 的社会教
化功能
,
着重 阐发了
“
演义
”
的
“
义
”
字
,
那就是
“
昭往昔之盛衰
,
鉴 君臣之善恶
,
载政事之
得失
,
观人才之吉凶
,
知邦 家之 休戚
”
,“
遗芳遗 臭
,
在 人贤 与不肖
,
君子小人
,
义与利 之
间而已
。
观演义之君 子
,
宜致思 焉
。”
②张尚德
(即修髯子)
也作了同样的强调
:“
欲知三
国苍生苦
,
请听通俗演义篇
。
忠 烈赤心扶正 统
,
奸回白首弄 威权
。
须知善恶当师戒
,
遗臭遗芳
亿万年
.
”
③可见所谓历 史 通俗演 义
,
就 是
:
以历史顺序为主 要线 索
,
以历史事实为主 要材料
,
加以铺陈发展
,
艺术创造
,
并通过 通俗化的 文字
,
讲 叙历史并传播某种历史观和伦理观(当
然这些观点都是 受 那个时代和作者思想 制约 的)
。
如果 不以历 史为主要根据
,
那就 不叫历史
小说
,
在读者中会减弱 它 的可信性
;
如果不加以艺术创 造
,
那又会减弱 它 的可读性
,
成为干
巴 巴的历史教科 书
。
把 这 两者结合起 来
,
加以通俗易懂
,
既可以得到历史的借 鉴
,
又 可以得
到艺术的享受
.
所以这 种历史通俗演 义
,
在 读者中(不论 上 层或下层) 很容易找到广大的市
场
。
特别是我们中国历史
,
源 远 流长
,
五千年文 明
,
斗争非常复杂
,
历史人物众多
,
因而写
历 史演义
,
读历史演义 也就 异外地兴盛
。
一部中国历 史
,
从 远古 到民国
,
都有通俗历史演义
出现
.
然而在众多历史演义中
,
《 三 国演义》写得最 早 也写得最好
,
《 三 国演义》 问世 之后
,
风行 一时
,
很多人也仿效起来
.
前人已 比较过其中的 优劣
。
清人徐时栋说
:
“
史事演义
,
惟
罗贯中之 《 三国志 》最佳
。
某 人博 极典籍
,
非 特借 陈志裴注
,
敷衍成书而已
;
`
往往 正史及
注
,
并无 此语
,
而杂史 小说 乃遇见 之
,
知 其书中无来历 者希矣
。
至其序次前后
,
变化生 色
,
亦复高出稗官
,
盛传至今
,
非幸也
。
乃至周
、
秦
、
列国
、
东西两汉
、
六朝
、
五代
、
李唐
、
赵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