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月
刊
一九九一年
第
一
期
吴 蜀荆州之争与三国鼎 立的 形成
朱绍侯
诸葛亮在《隆中对
》
(一称《草庐对》)
中
,
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建国方略
。
其要点是
:
“跨有荆
、
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西戎
,
南抚
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
,
天 下有变
,
则命一 上将
,
将荆州 之军以向宛
、
洛
,
将军
(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
敢不革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
业可成
,
汉 室可兴矣
”
。
以上为刘备提出
的建国方略
,
显示了杰 出的政治家
、
军事家
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
而以后的刘备及其建立
的蜀汉政权
,
基本 上是按照诸葛亮所提示的
建国方略
,
逐步发展起来的
,
并实 现了三分鼎
立的政治局 面
。
不过
,
在
《隆中对》中
,
诸
葛亮对于
“跨有荆
、
益
”
与
“
外结好孙权
”
的这一对不 可调合的矛盾
,
估计不足
,
以致
因荆州之争
,
而引起昊蜀的不和
,
甚至 几次
引起吴蜀之 间的战争
,
事实说明
,
蜀汉要占
有荆州
,
就不可能与东吴结成巩 固的联盟
,
要保持吴蜀联盟
,
蜀国就不得不退出荆州
。
诸葛亮对于这样的严酷事实
,
是在以后的事
态发展中
,
逐步认识到的
,
最后不得不放弃
荆州
,
而保持与吴国的联盟
,
以维持三国鼎
立的局面
。
蜀国放弃荆州
,
也就等于放弃两
路出兵的战略
,
这也就使诸葛亮复兴汉室
,
消灭曹魏政权
,
统一全国的抱负难以实现
。
王夫之在
《
读通鉴论
》卷五中曾说:
“当先主飘
零屡挫
,
论足无 地之日
,
据益州
以资可 也
,
从此而画宛洛
、
秦川两策
,
不可
也
。
陈寿曰
:
将略非其所长
,
岂尽诬乎!
”
王夫之的上述评论
,
有对的一 面
,
也有可商
榷之处
。
从蜀汉只能占有益州
,
不可能占有
荆州的历史事实讲
,
是正确的
,
但由此而否
定宛洛
、
秦川之两策
,
并以此证 明
“
将略非
其
(
诸葛亮)所长
”
,
则是值得商榷的
。
因
为我们说蜀国只能 占有益州
,
不能占有荆州
,
是从以后历史发展的事实中得出的结论
,
而
从当时的情况分析
,
诸葛亮让刘备占有荆州
,
是有可能实现的
,
也是切实可行的
。
在当时
有可能占有荆州的情况下
,
诸葛亮不为刘备
策划占有荆州
,
那倒是最大的错误
。
况且刘
备不先 占有荆州
,
也就不可能占有益 州
,
既
然能占有荆
、
益
,
而策划两路出兵的战略
,
那也是理所必然
。
因此
,
由于蜀汉政权最后
退出荆州
,
而否定诸葛亮两路出兵之策
,
那
是苛责古人
,
是不公平的
。
诸葛亮在为刘备提出建国方略之前
,
对
当时的形势有个透彻的分析
,
他说
:
自董卓已来
,
豪杰 并起
,
跨州连郡者不可
胜数
。
曹操比于袁绍
,
则名微而众寡
,
然操 遂
能克绍
,
以弱为强者
,
非惟天时
,
抑亦人谋 也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此诚不
可与争锋
;
孙权据有江东
,
已历三世
,
国险 而
民附
.
贤能为之用
,
此可以为援
,
而不 可图也
。
荆州北据汉污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
蜀
,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
,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之土
,
高祖因之
,
以成帝业
,
刘璋篙 弱
,
张鲁在北
,
民殷 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 士
,
思得明君
。
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如此透彻
、
准确
,
真是难能可贵
。
他既看到了曹操以弱胜 强是
《三国志》卷3 5《诸葛亮传》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