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学
月
刊
一九九一年
第五期
论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 的
—
兼及
“
奇谋为短
”
说
卢华语
诸葛亮是三 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
军事
家
。
他以自己的德行和事功
,
受到当 时和后
世的普遍赞誉
。
在古代历史人物中
,
这是不
多见的
。
诸葛亮一生作了两件大事
:
一是辅佐刘
备父子建立和巩固蜀国;二是出师北伐以图
消灭曹魏
,
统一全 国
。
他完成了第一件事
,
却没能完成第二件事
。
于是人们在共仰诸葛
亮的同时
,
也出现了微辞
。
特别针对他的军
事才能
,
议论颇多
。
陈寿说他
“治戎为长,
奇谋为短
;
理民之干
,
优于 将略
”
。
“连
年
动众
,
未能成功
,
盖应变将略
,
非 其 所
一长
钦i
,
”
陈寿评说一出
,
是之非之者不绝
,
以至 于今
。
寻其所以
,
盖对诸葛亮北伐的战
略目的理解各异
。
为此
,
笔者不避淤陋
,
略
申浅见
,
以就教于方家同好
。
诸葛亮北伐
,
有四次
、
五次
、
六 次
、一
匕
次之说
,
本人同意五次说
。
即
;
1
.
22 8
年春
出祁山;
2
.
2 2
8年冬攻陈仓;3
.
22 9
年春取武
都
、
阴平;
4
·
23 1
年春再围祁山;
5
.
23 4
年
出斜谷
,
据武功五丈原
。
这几次北伐
,
战略目的何在?流行的说
法主要是
:
1
.
兴复汉室
;
2
.
以攻为守;
3
.
蚕
食雍
、
凉
。
以上三说似乎都有理
,
也各有据
,
然又均有疑
。
诸葛亮隐居隆中
,
自比管仲
、
乐毅
,
当
时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
他的好友孟公威
、
石广元都委质曹氏
,
而诸葛亮则决心辅佐刘
备
,
这是为什么?裴松之指 出
:“盖
以权御
已移
,
汉柞将倾
,
方将诩赞宗杰
,
以兴微继
绝克复为己任故也
”
。
裴松之认为
,
诸葛
亮辅佐刘备
,
是为
“兴微继绝”
,
从诸葛亮
一生行事看
,
这是有根据的
。
《前出师表》
说
:
“今南方
已定
,
兵甲已足
,
当奖率三军
,
北定中原
,
庶竭鸳钝
,
攘除奸凶
,
兴复汉室
,
还 于旧都
。
此臣所以报先帝
,
而忠陛下之职
分也
。
”
这是肺腑之言
,
并非虚夸之 词
。
可
见
,
说诸葛亮北伐是兴复汉室
,
有一定道理
,
然而
,
却仍有疑
。
疑在这个目的有违当时天
下大势
,
与诸葛亮对当时的形势判断不合
。
诸葛亮出师前
,
魏
、
蜀
、
吴三 足鼎立之
势已巩固确立
。
曹王没 遇到什么反抗
,
就顺
利地废掉刘协
,
自己当了皇帝
,
正式建立起
曹魏政权
,
完成了他父亲曹操想做而不敢做
的事;曹王死后
,
他的儿子曹睿即位
,
魏国
也安然无事
。这说
明曹氏政权早已完全巩固
。
孙权夺取荆州后
,
实现 了
“竟长江所极,
据
而有之
”
的愿望
,
取得了
“建号帝王
以图天
下
”
的资本
。
内部团结
,
人才济济
。
蜀国
在夷陵战败后
,
经过七
、
八年的休养生息
,
恢复了元气
;
平定南中
,
解除了后顾之忧
;
又与东吴 重新友好
,
对魏形成椅角之势
。
当
此时
,
魏
、
蜀
、
吴 三方谁也不能一口吞掉谁
,
这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
,
只要是头脑清醒
的人都承认
。
公元22 9年
,
孙权称帝
,
蜀国
有人建议与吴断绝盟好
,
诸葛亮回答说
:
@
《三 国志》卷3 5《蜀书
·
诸 葛亮传
》
。
《三国志》卷s 5《蜀书
·
诸葛亮传》裴注
.
《三国志》卷5 4《吴书
·
鲁肃传
》
。
见《通鉴》卷了O
、
7 1
刘哗
、
辛毗
、
陈群
、
华
散
、
杨阜
、
王肃等人谏阻伐吴
、
蜀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