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试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之弊
(0 次评价)3797 人阅读0 次下载
自贡师 专学报 ( 综合 版 ) 1 9 9 1 年第 1 、 2 期 ( 总第 1 5 、 2 6 期 ) 试 论 曹 操 “ 挟 天 子 以 令 诸 侯 ” 策 之 弊 内 ; 涛 以 “ 挟夭子 ” 获取政治优 势的 的 名义 , 利用 人民传 统的 君 父 思生 活 的心理 , 采取挟夭子这一有效 策 略 , 作为一种传统性的 措施 , 历 想 , 使天 下 民 众 戴汉 之 时 , 无 形 中 活动 方式 , 使 此政策为其 势力 的膨 代都在重演 , 而在不同时 期 , 其作 以曹魏 集 团为正统 。 曹操集团以稳 胀充 分发挥了边际 效益 , 使其集团 用因时势而差异 : 或促进社会的稳 定军心 , 使人 民致力屯 田 , 保证军 达到 势力发展的最佳 激活水平 。 以 定发 展 , 加速统一进程 ; 或损及 自 粮供应 , 同 时希 望天下的 贤才猛将 曹操富于机变 , 待时而 动的气质特 身 , 延缓统 一 进程 , 这就涉及到政 都能效力于魔下 , 并获取奉天子以 点 , 最 为适应 的政治优势政策就是 策的时效性和集团 决策者 气质心理 讨不 廷 的政治 号召力来消灭其他割 趁势力真空 , 挟天子 , 获天时定民 的决定性作用 。 本 文 不揣 浅 陋 , 针 据势力 , 统 一 全国 。 所以他在董卓 心 , 这 充分体现 了他 “ 人 为贵 , 立 对东汉 末年曹操对 ` 挟天 子以 令诸 被戮 , 汉 献帝疲于奔命的势力真空 君牧 民 ” ③的 思想 。 侯 ” 策的运用 究其时 效并结合曹操 时 , 顺 应 “ 天时 ” 迎 天子 而 白 重 , 由于挟天子 安定民心 , 并 与屯 气质 心理作 一 初步探讨 。 一 、 曹操 集 团发 展阶段采 取 “ 挟天子 以令诸 侯 ”策 之心 态 在东汉 末年群雄割据混战 的局 势下 , 哪个军事集 团能 在采 取 经 济 、 军事措施 发 展势 力的同时获取 政治上的号 召力 , 它 就 能 冲 破阻 碍 , 完成统一 大业 。 根据气质心理 学的观点 , 环 境对气质产生影响 , 集 团决策者气质心理对 政 策会产生 决定性作用 。 曹操企 图利 用 汉 献帝 从容实现既 定之 “ 挟天子 以 令 诸 田 制等措施 相辅 , 对收聚 流 民 屯 侯 ” 策略 。 这符合曹操气质心理特 田 , 解决粮食特别军粮供 给匾乏的 征 。 曹操少 机警有权数① , 他根据 危机 起了积极作用 。 史载屯田 数年 环 境 , 子 找到适合 自身气 质心理特 中所在积栗 仓凛皆满④ , 屯田 的推 点的行为方式 。 如果 一 个人有机会 广使征伐四 方 , 无运粮之 劳⑤ 。 在 根据个人反应水平 发展和 运用 活动 当时社会残 破的 情况下 , 能以政府 方式 , 他就可 以 有效 地进行各种活 名义招募流 民 “ 专以 农桑为业 ” 对 动 ② 。 曹操集团在势力发 展 阶 段 恢复中原地 区的生产有积极作用 , ( 公元 1 9 6 - 一 2 0 0年即统一 北方阶 一定程度上当归之于挟天子 后的民 段 ) 正是充分发挥 了决策者富于权 心安定 。 曹操借夭子 名义 虽对割据 谋的气质 , 充分运用时势 , 充分分 势力效用不大 , 但对一般 士人有吸 析 了人 民渴 望贤君笃相统治的安定 引力 。 在军阀割据 中 , 曹操势力发 而不 应简单看作 攻打 。 《 阿 旁宫赋 》 “ 六 王毕 , 四海 一 , 蜀 山 兀 , 阿旁 出 ” , 于 “ 蜀 山 ” 未 注 。 按 《 尔雅 . 释 山 》 : “ 小 山 岌大 山 , 垣 。 蜀者峰 。 独 者 蜀 。 ” 郝疏 云 : “ 蜀亦孤 独 。 ” 并 引 《 方 言 》 : “ 一 , 蜀 也 。 南楚谓 之独 。 ” 郭注 : “ 蜀 , 犹 独耳 。 ” 郝 按云 : “ 蜀 本桑 虫 ( 笔 者 按 : 此 据 《 说文 》 ) 。 其 性孤 特 ·” 是 蜀 有 独意 。 今 栖霞县北 三十 里有蚕 山 , 孤峰 独 秀 , 旁绝 倚连 , 旧名为 蚕 , 合 于 《 尔 雅 》 矣 。 ” 独 由蜀 得声 , 二 字 韵 同 声 近 , 在 “ 独 ” 义上相 通 ( 详参 拙文 《 “ 蜀 山 ” 是 四 川的 山吗 》 载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1 9 8凌 年 5 期 ) 。 按 “ 同例互证 ” 法 , “所 谓一者 , 无 匹 合于天 下者也 , 卓然 独立 , 块 然 独 处 ” ( 《 淮南子 · 原 道 》 ) 。 一 、 独 、 蜀 , 均 可 表示 单个 , 又 可表示 整体 和全部 。 《 阿旁 宫 赋 》 起笔 的 “ 六王 ” “ 四海 ” , 均隐 含 “ 全 国 ” 之意 , 而 “ 蜀 山 ” 亦 一脉相 承 , 注释避 而不 顾 , 文句上 的疑 难是 很难真正 解决的 。 7 9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3-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23 , Processed in 0.38300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